现在的位置:首页/招生网/招生信息

2019年高职扩招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zhaojiuchu 来源: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19-09-19阅读:15368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美术、美工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数字媒体信息及软件技术服务业以及影视、网络和移动平台应用行业的技术人员,能从事图文声像等数字媒体信息采集和内容编辑、非线性编辑与后期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UI设计与计算机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和数字媒体集成等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代码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610210)    
(三)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凭社会人员(含退役军人、下岗失 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
(四)学习年限
三年
(五)人才培养规格(附表1)
1.素质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具有健全人格,高雅的品味。
2.知识要求
(1)具备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艺术基础、计算机应用、行业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2)掌握专业的基本课程理论知识;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与专业相关的业务知识。
3.职业能力要求 
(1)专业基本能力 
具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该专业领域应有的文化艺术修养、创意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并能够参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初步听说能力。
(2)专业核心能力
熟练掌握和使用常见数字媒体产品制作工具、国内外优秀的影音编辑与制作软件、平面媒体处理与制作软件、编程工具及网页编辑制作软件。熟悉数字媒体产品制作工艺流程,具有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内容编辑能力、音视频后期编辑处理能力、电子平面媒体设计与制作能力、UI设计与虚拟表现技术制作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能力、交互式多媒体电子作品设计与制作能力。
(3)职业关键能力
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调整受挫心理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熟悉社交礼仪,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
(4)职业延展能力
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制定工作计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组织协调任务实施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的项目谈判能力,施工指导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职业资格与就业范围
1.职业资格
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读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考核合格,达到专业规定最低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参加一个或多个专业能力与水平测试、职业资格考试并合格,获得相应证书,准予毕业,由学院颁发毕业证书。
2.就业范围
主要就业面向有: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报社、广告公司、音像出版单位、学校、网络公司等行业,从事数字媒体信息采集和内容编辑,媒体宣传和广告策划、电子出版物和教学课件等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网络和移动平台软件或信息运行维护与设计制作等工作,以及客户服务或媒介执行人员。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要采用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毕业生实行“1+X” 证书制度,实现就业零距离。
(二)关心学生个人成长的目标,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三)以“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结合校内外实训条件,将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个学期。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共同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在项目中学习项目运作的全流程能力。
三、课程体系与结构
(一)课程模块设计
1.公共必选课
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1、2)、体育(1、2)、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
2.公共任选课
学术讲座、文化素质类、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类。
3.专业必选课
专业导论、美术基础、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摄影摄像基础。
4.专业限选课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非线性编辑技术、网页制作、虚拟表现技术、音频处理、UI设计、影视后期、网络技术、应用程序开发、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培训。
5.专业任选课
学术讲座类、课堂教学类等。
6.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必选类
军事理论和训练、社会调查、艺术实践、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
(二)核心课程简介
美术基础、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摄影摄像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非线性编辑技术、网页制作、虚拟表现技术、音频处理、UI设计、影视后期、网络技术、应用程序开发、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培训。
(三)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附表二 教学进程表)
课程设置详见教学进程表。
四、课程内容
1.美术基础(72学时,4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字媒体应用所涉及的美术知识,通过作品欣赏和实例练习,认识美术的基本知识及设计应用相关概念。
主要内容:美术基本知识,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图案装饰,构成艺术,设计应用等。
2.摄影摄像基础(144学时,8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照相机基本原理、摄影所涉及的主要技术要领和艺术表现手法;摄像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影视拍摄基础以及蒙太奇基础内容,紧密依托与摄影相关的知识架构,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摄像艺术和技术做了详细而全面的介绍。
主要内容:数码相机及使用,摄影基本操作技术要领和艺术表现手法,摄像基本操作等。
3.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PS)(144学时,8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数字图像相关知识,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图形设计与数字绘画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接触设计软件,养成现代设计工作中的软件操作习惯,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能够准确、灵活地应用;既能以所学设计原理指导技术操作,也能通过复合式的软件操作来实现创意和制作产品。
主要内容:数字图像基础,PS软件操作,数字图像处理,数字绘画,CG合成,网页设计等。
4.数字媒体技术基础(72学时,4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如何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多媒体制造能力,能够在各工作中岗位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开发、收集、编辑、制作和管理等工作任务
主要内容:数字媒体概念和基础知识,数字媒体应用及相关技术,数字媒体及应用,数字媒体著作工具与开发流程。
5.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144学时,8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基础设备计算机及多媒体外设的硬软件知识和使用,掌握基本多媒体演示产品制作的工具、概念、基本要求和主要制作方法,能够在各工作中岗位完成多媒体设备的配置、使用和维护,并运用常见工具进行演示作品的编辑、制作等工作任务。
主要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硬软件构成及常用外设,操作系统,网络基础,计算机安全,办公自动化软件。
6.非线性编辑技术(72学时,4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视频剪辑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常用软件和工作流程,在视频素材采集过程中有一定意识的融入到剪辑中。
主要内容:Premier软件操作,镜头剪接、转场、字幕、特效、音画搭配,剪辑原理等。 
7.UI设计(72学时,4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UI软件和UI设计专业基础知识,掌握UI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原理方法,具备灵活运用相关工具进行 UI设计的使用能力。
主要内容:界面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WEB网站和移动APP用户界面设计原则、方法与工具。
8.网页制作(144学时,8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网页技术和Flash动画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的网页编辑工具软件和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如何进行网页和Flash动画的设计与制作和基于此两种技术的数字媒体交互界面的开发能力,能够在各工作中岗位完成网页和动画的开发、编辑、制作和管理等工作任务。
主要内容:网站与静态网页知识,静态网页设计工具Dreamweaver与制作方法,二维网页动画及制作工具Flash。
9.数字媒体产品开发(144学时,8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流程,进一步认识数字媒体产品的制作规范和技巧,学习代表性数字媒体产品的制作技术,包括代表性的开发工具,典型的应用课件,以及最新全景及漫游产品制作。通过全面系统地进行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训练,提高数字媒体产品制作水平,设计水平。
主要内容:数字媒体产品开发流程,课件制作要求,开发工具Authorware及使用,全景及漫游制作及工具。
10.音频处理(72学时,4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灵活应用音频编辑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音频基础知识,学会使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音频的混合、剪辑和效果处理等方法,具备独立音频剪辑、简单的录音和音效处理能力。
主要内容:音频基础,音频编辑及处理软件Adobe Audition,录音和音效处理。
11.影视后期(72学时,4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影视后期制作及特效制作方法,掌握AE等工具进行后期加工。
主要内容:影视特效,影视后期,AE软件操作。
12.网络技术(72学时,4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和技术,学会网络连接、配置相关技术和设备。
主要内容:网络知识,路由设备及配置,网络连接及设备安装。
13.应用程序开发(144学时,8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掌握Web、APP等平台交互应用的实现过程和主要工具,开发流程和方法。
主要内容:Web、APP交互的实现,主要开发工具,开发流程和方法。
14.虚拟表现技术(144学时,8学分)
目的要求:本课程学习3D虚拟表现技术展示动画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使用3DMAX软件制作三维动画方面的能力。
主要内容:3DMAX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包括三维建模与动画基本知识,工作界面,材质,贴图,灯光,摄像机,渲染等。
15.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培训(36学时,2学分)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完成职业资格认证考核。
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参加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项目安排。
五、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艺术实践、毕业实习、毕业演出、毕业论文等,都有相应的学分。学生必须参加顶岗实习,完成实习报告。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得免修、免考、否则不得毕业。
六、素质教育活动设计
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必选课、公选课、名师讲座、第二课堂及课外活动等阵地,通过显性课程的实施与隐性课程的渗透,提升全体学生基本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
七、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开设《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社交礼仪》等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行业、认识职业,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精神,并结合自身的特质和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学业与职业,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2.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创新创业思想贯穿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组建创业团队,培育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比赛、活动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
八、毕业标准
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读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考核合格,达到专业规定最低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准予毕业,由学院颁发毕业证书。
九、教学环境与设施要求
(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1)校内教学场地及实训场所基本要求: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工作室等。
(2)教学设备基本要求:电脑、摄影摄像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音频录制设备、投影演示设备等。
(3)信息网络教学条件:为专业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
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要求以及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训要求的相对固定的实训基地。选择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设备完备、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在确定实习单位前,学院领导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考察内容应包括:单位资质、诚信状况、管理水平、实习岗位性质和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健康保障、安全防护等方面。校外实训基地配备专门实训指导教师,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优先选用反映当代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校本教材、规划教材。
(2)拥有一定数量特色鲜明、有较高水平的自编校本教材。
(3)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图书、刊物及视频资料库等数字化专业学习资源。
十、专业教师任职资格与教学团队要求
(一)专业教学团队
生师比不高于10:1。由专任教师、行业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其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30%,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二)师资任职资格及专业能力要求
1.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
2.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实践项目经验,具有教师资格证。
3.兼职教师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或三年以上行业一线工作经历。
4.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20%。
5.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80%,专业核心课程至少配备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6.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和素质能够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十一、实施建议
(一)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1.建立“知识+技能+实践”的教学评价内容体系,突出项目成果评价。
2.以过程考核为主体,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
3.注重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对接。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和社会评价。
(二)教学管理
1.本专业实行学分制。
2.配备合理的专兼结合教学管理队伍。
3.具备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4.教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5.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
6.实践教学比例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左右。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实行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二级学院教研室负责审议、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批准人才培养方案;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的责任人;教务处负责具体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教务处长是该项具体工作的责任人。二级学院院长和副院长(分管教学)是院(系)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责任人。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后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并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签名后即成为本专业学生培养的法规文件,二级学院(系、部、中心)及其他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大纲、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进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和环节名称、编号、学时及开课学期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学校同意不得随意变更。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因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有改变时需由开课单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教务处提交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方案,教务处审核后呈报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办公会批准后方可执行。
因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教师流动导致个别课程停开,或增开个别课程,需由开课单位向教务处提交申请,经教务处审核并呈报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批准后方可执行;因教师外出进修或生病等原因导致课表调整时,需由开课单位向教务处提交申请,经教务处审核并呈报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批准后方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