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职院:舞蹈表演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方案

作者:jiaowuchu 来源: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15-04-10阅读:8282

 

 

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

 

 

 

 

 

 

 

 

 

 

 

2015年3月

 

 

 

目   录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概述

(二)专业建设背景

(三)专业特色

(四)专业建设情况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发展总体目标

(二)专业发展具体目标

(三)人才培养目标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推进校企对接

(二)探索系统培养

(三)强化实践育人

(四)转变培养方式

(五)优化教学团队建设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

(七)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四、专业改革举措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设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四)加强精品课程和科研创作建设,

(五)建立教学资源库

(六)建设学生职业发展信息管理机制与管理系统

(七)完善考核体系

(八)以“三以五结合”为重点,构建专业建设新模式。

(九)探索国际化办学

五、绩效考核指标

六、保障措施

七、专业建设资金预算

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的通知》,为确保我院舞蹈表演专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树立“以质量取胜、以需求取向、以人才取强、以品牌创优”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我院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水平,大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在已有专业建设基础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通过在二年内的重点建设,进一步优化舞蹈表演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条件装备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把云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舞蹈表演教育教学示范基地,为云南“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提供优质人才资源,特制定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云南舞蹈艺术具有悠久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艺术底蕴,民族舞蹈资源丰厚。在彩云之南的大地上居住着傣族、藏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等25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舞蹈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歌舞艺术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云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社会对舞蹈表演人才及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专业文艺院团、企业工会、社区文化服务、艺术培训中心、群众文化馆(站)、旅游部门等岗位需要大量的专业素质全面的优秀舞蹈人才补充队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达100%。这些现状为舞蹈人才培养工作,客观上提供了一个较大空间,但同时也对舞蹈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院创办于1956年,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文化厅主管的云南省唯一一所公办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创办于1959年的舞蹈系是西南地区办学历史悠久的院校舞蹈教育机构之一,作为我院优势的省级特色骨干专业,50余年来以鲜明的专业特色享誉于云南艺术界,云南各省级专业表演院团和文化战线80%的舞蹈表演骨干都毕业于舞蹈系,为云南培养了大批民族舞蹈艺术人才,被誉为“云南舞蹈家的摇篮”。在全国及省内舞蹈比赛中获大奖的毕业生有100多人次,在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舞蹈艺术人才,如在大型彝族舞剧《咪依噜》、《阿诗玛》中担任女主角的云南省文联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郭丽娟、云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钱东凡、在2009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心手相连》出任编导的云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黄晓东等。该专业先后培养了云南省歌舞剧院院长陶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马云霞、中国歌舞团著名编导甘露、国家一级编导文慧、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徐梅等大批优秀舞蹈艺术家。辉煌的历史记录了我院舞蹈专业的发展历程,也为我院舞蹈教育教学的发展道路奠定的了坚实的基础。历史证明,我院舞蹈表演教学在云南舞蹈教育教学历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及不可替代性。

(二)专业建设情况

我院舞蹈表演专业经过50多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一套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具有鲜明特色及示范性。苏天祥、刘金吾、方伦裕、刘太平等我院老一辈舞蹈教育家开创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是云南舞蹈教育的基石,其国际性、民族性的培养思路,至今为云南各高校奉为楷模。在云南“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在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面向东南亚南亚桥头堡的发展目标下,我院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愈发显现出鲜明的特色及不可替代性。目前,舞蹈系遵循“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发扬优势,办出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以特色发展为核心,以国际引领为目标,在舞蹈表演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云南舞蹈人才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舞蹈表演专业现有教师25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5人,中职10人,专业教师中具有专业中级职务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17人,教师年龄呈现年轻化的结构。为使我系教师尽快成长,适应高职高专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聘请了省内知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张亚锦、刘金吾、陶春、张懋宁、徐梅、石裕祖、邓辉、郭丽娟等作为舞蹈专业的外聘专家,长期担当指导师生舞蹈教育教学的任务舞蹈表演专业建立了一支业务突出、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舞蹈表演专业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根据市场的变化积极地调整教学计划,特色鲜明,其设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成立个教研室:技术教研室、民族民间舞教研室、剧目排练教研室、基础教研室、实习实训教研室、艺术社会培训教研室。制定校本教材围绕高职特色教育教学开设有基训、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身韵、技巧、舞蹈编导常识、现代舞基训、中国舞蹈史、云南民族舞蹈史、舞蹈概论、舞蹈基础理论、舞蹈欣赏、体育舞蹈等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中开设了一系列能适应未来岗位需要的实践课,占课程总课时的80%。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舞蹈表演教师团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舞蹈编创能力。在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以“质量工程”引领加强课程、专业、教材、师资队伍等建设,强化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建设。2011年该专业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云南主题民族舞蹈剧目排练》、《哈尼族民族民间舞蹈》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2年实习实训基地“梦幻腾冲”为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舞蹈表演教学团队2012年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教学管理工作2012年被省教育厅表彰为先进集体;2014年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授予“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优秀教学创新团队”称号;2011、2012、2013连续三年被学院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3年舞蹈表演专业获批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遴选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立项为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哈尼族民族民间舞蹈》获批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出版有2本教材: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舞蹈技术技巧》、《芭蕾基训钢琴伴奏曲谱》;建设有2本校本教材《白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基训教程(男女)》。出版有论文集《水墨舞韵》(云南大学出版社),项目组成员曹琳、栾亚敏主编;团队成员近三年发表论文40余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的有论文《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关于实习实训在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的重要性》、《舞蹈表演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发表在省级期刊的有《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培养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重要性研究》、《高职舞蹈教育改革探析》、《职业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如何提高专业舞蹈学生的综合素质》、《浅谈舞蹈教学中的身体素质训练》等20余篇。

舞蹈表演专业将学生实习实训当做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把舞台实践当作固定的工学结合模式,把课堂搬上舞台,通过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在校学生的表演能力显著提高为舞蹈表演专业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我系教师与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原创剧目《咿板嘟》2012年获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原创教学剧目三等奖、群舞组表演二等奖(为云南院校参加该赛事的最好成绩);2014年获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九届“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专业组金奖第一名(填补了我省院校舞蹈教育在该比赛中的空白);参加2014年云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专业组一等奖;参加201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二等奖;该剧目2013年获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文艺基金贡献奖”、2014年9月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评为第七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作品奖。原创剧目《嘠松格夏卓》2010年获第六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奖三等奖。原创教学剧目《家园》2012年获云南省首届电视舞蹈大赛三等奖、2014年参加云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专业组二等奖。栾亚敏撰写论文《舞蹈表演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2014年获云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比赛二等奖。在《云南教育成果》系列活动--第十一届云南省教育工作者优秀论文评比中,栾亚敏撰写论文《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获二等奖。项目负责人曹琳参与的《云南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荣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学生王影、颜文君等3名同学参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云南活动周开模式、大型文艺表演和云南馆184天常态演出”活动中,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了荣誉证书。

舞蹈表演专业近年来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创新,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实践活动密切协调。通过以剧目排演、学院组织运作的各项三下乡、赴高校巡演、部队慰问演出、社区演出活动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均得到了较好的评价,不仅展现了我院师生的风采,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了学生职业能力。多年来舞蹈表演专业一直加强校外实习力度建设,积极拓展校外实习与实践,建立了云南省歌舞剧院、昆明市歌舞剧院、云南民族村高原艺术团、厦门演艺公司、香格里拉演艺公司、昭通艺术团等十多个稳定的省内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开发的实习实训项目,产生了《梦·云南》、《丽水金沙》、《梦幻腾冲》、《烟雨张家界》《水·舞·源》等成果,社会反响巨大,其中“梦幻腾冲”基地获批为省级校外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完全可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校生参与了泛亚艺术节、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开幕式等省内外各类大型演出,在全国各级各类舞蹈比赛中屡获殊荣。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发展总体目标

舞蹈表演专业的建设思路积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以特色发展为核心,以国际引领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进一步优化舞蹈表演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条件装备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把云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舞蹈表演教育教学示范基地,为云南“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在面向市场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整合自身资源,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革除制约、阻碍高素质特色化人才培养的各种不利因素,在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项目深度开发、实践性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取长补短,将之统合到以特色化的舞蹈表演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专业发展轨道上来,为舞蹈表演专业的永续性特色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对本专业的建设,积极挖掘边疆民族艺术资源,藉以培养高技能的边疆民族舞蹈表演艺术人才,最终服务于边疆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

(二)专业发展具体目标

1.坚持舞蹈表演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努力为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着重建设地方文化产业所需的专业方向。今后将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整体实力,突出专业特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和内涵丰富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此同时,紧紧围绕课程建设,逐步完成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内容,加强专业多媒体课程的建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引进1名校外专业带头人,培养1名校内专业带头人和5名校内专业骨干教师等手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进修、培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扩大教师的双师型比例。

4.加强课程标准建设:与专业教学计划相对应,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分析并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相应修(制)订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完善课程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结构及其相应标准。

5.加强艺术创作与研究:为了真正体现教学活动在能力培养上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结合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每年申报1项以上研究课题,到2017年至少完成2项院级及以上研究课题,艺术创作上完成3个舞蹈剧目的编创,并冲刺全国舞蹈比赛、“桃李杯”舞蹈比赛一等奖。

6.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依托以立项的“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梦幻腾冲”为契机,构建“课堂+舞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根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及时增加相应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功能。努力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仿真模拟与舞台表演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实践基础。从而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表演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我系教学质量。并借助职教集团、省舞协、省产业文联的资源,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开展产学研建设。

(三)人才培养目标

舞蹈表演专业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认真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坚持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为核心和重点,通过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建立了新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主要培养热爱舞蹈表演事业,掌握舞蹈表演、编导与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舞蹈表演能力和一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从事舞蹈表演与编创工作。适应专业文艺院团、企业工会、社区文化服务、艺术培训中心、中小学校、群众文化馆、旅游部门等岗位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

1.形体技巧训练(基本功)扎实,能灵活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不同内容、风格的舞蹈作品。

2.熟练掌握舞蹈表演理论常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好的完成舞蹈作品表演的全过程。

3.熟练掌握运用肢体表现能力以及综合表演技巧。

4.熟练掌握欣赏审美体验和投身表演实践中的审美体验能力。

5.熟练掌握各民族舞蹈不同的表演风格及动作律动特点。

6.了解教学、创编、组织管理的尝试,一专多能,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多方位的选择。

7.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

三、专业建设内容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教育模式,依据学院整体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规划,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目标,并着力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培养。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技能与人文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相结合。依托职教集团平台,积极合作建设与专业(方向)最为合宜的实训基地,借以开发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努力加强实践课程开发和优秀教材建设,并坚持不懈地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根据实际条件,积极申报各种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以寻求更多指导和支持。

(一)   推进校企对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教学改革

1.舞蹈表演专业要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方向,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构建:一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课堂走廊”,通过“课堂走廊”,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作品的制作,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解决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企业走廊”,使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氛围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人事管理,并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岗位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完成由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三是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文素质走廊”。通过开发必修模块课程、选修模块课程、活动模块课程和主要在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中实施的实践模块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2.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服务机制。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尽快建立包括行业企业专家在内的舞蹈表演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参与到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咨询指导、课程开发、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等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活动。同时广泛地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其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一线工作。

3. 教学改革也要依托企业的项目,要不断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经常选派本专业师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文艺演出等,以便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科学而准确地确定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使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择等一系列教学过程都具有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促使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并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可以在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前一学期请企业的教师到学校担任排练课教师,尽量避免教学成果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脱节。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使校企合作服务机制长期地、良性地发展下去,并且进一步服务于专业建设。真正实现企业需要与舞蹈类专业育人之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4.注重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相关资格证书。要注重将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确定与学历证书相呼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学生学完相关专业课程以后,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艺术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主动参与筹备舞蹈演员职业技能鉴定,为舞蹈专业学生参加此类职业资格鉴定搭建平台,同时竭力增强本专业及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通过2年建设,力争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达100%,力争让100%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   探索系统培养

面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型跨越式发展,要正确把握高职教育改革方向,摈弃封闭、保守的教学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一套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1.健全系统培养制度,实行教学量化评定

本专业根据学院整体部署,从影响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入手,切实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制定一系列教学检查、教学质量反馈、教学督导和听课、教师教学评价等制度,系负责人、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奖优罚劣制度的效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了相关工作条例,将系部日常考勤与学生监督相结合,将常规教学检查与不定期教学考核相结合,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严格的督导。实行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量化评定,通过填写《教师教学测评表》,对本班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对新进教师、新开课教师进行试讲评议,教学质量较差、量化分较低的教师要重新组织听课评议,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2.围绕培养模式,强化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经之路,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能力的多元化与校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开发多元化课程是其共有的基础。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必须要有多元化的课程来实现,只有开发高质量的多元化课程才能真正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以产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各课程的实训要求及标准。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按照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优化课程建设标准,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建设具有职业技能培养特色的产学结合的精品课程,重点建设云南独有民间舞蹈艺术特色的课程,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争取建设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同时,为了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学院制定的相关保障与激励措施,尽可能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主要条件。

(2)强化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目前支撑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有:《舞蹈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身韵》、《技术技巧》和《剧目排练》,其中《舞蹈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和《剧目排练》为重点建设课程。在以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主要加强校企合作核心课程的建设,把舞蹈表演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主要内容融合于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适当取舍和模块组合改革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内容,使其基本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范围,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素质养成。

(3)尝试网络课程的建设。网络课程的建设是舞蹈表演专业建设的全新规划,今后将根据职业技能训练及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逐步将一些优质核心课程在校园网上公开播放,满足不同人员的学习需求,提高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效率与效益。

3注重教材建设,创新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与文化的结合、技能与素质的结合、做人与从艺的结合。为培养出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性的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在教材建设上,就应该在舞蹈艺术基础理论与区域社会舞蹈表演人才技能要求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在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项目的开发,以及实践性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实践性课程以教材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是对实践性课程建设成果的巩固,亦是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一条捷径和根本要求。舞蹈表演专业立足边疆少数民族资源丰厚的云南,就必须在充分消化舞蹈艺术基础理论的同时,对云南边疆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规格进行认真研究,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具体化地转化。在教材建设上,充分反映舞蹈表演艺术基础理论和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规格的双重要求。深化“课堂+舞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以任务驱动、剧目导向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积极编创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特色的教学及参赛剧目,着力实现传承与发展云南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将风格浓郁、具有典型性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挖掘整理,形成成品剧目教材,用于实践教学中,突出云南民族特色的教学特点。

(1)建设云南独有民族民间舞系列教材。云南民族舞蹈资源丰厚。在彩云之南的大地上居住着傣族、藏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等25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云南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依托地域优势,结合现有办学条件,通过对云南独有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挖掘和整理,编写出更多高质量的云南独有民族民间舞系列教材。

(2)建设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特色教材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通过编写优质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带动舞蹈表演课程教材的整体建设,加强与校企合作力度,力争编写出适合高等艺术职业院校舞蹈表演专业的特色教材,完成2本校企开发教材的编写工作。

(3)建设专业资料。为了给本专业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解舞蹈专业发展状况以及学习专业知识的条件,本专业将根据实际需要添置一批专业图书音像资料,并依据舞蹈专业的发展及课程内容的变化,适时添置相关专业资料。

4.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目标及其规格;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课程体系,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层递进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改革招生考试办法,创新中高职衔接招生体制,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相结合。

5.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建设舞蹈表演专业小剧场。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在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剧目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实施核心能力的培养, 结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信息应用能力、进取心和责任感,为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

(三)   强化实践育人

实践教学是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照学院“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本专业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采取模拟式、启发式、研讨式、示范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要求的窗口,也是学生专业技能精进提高的实际大舞台。而实训项目是学生实践技能模块在艺术表演舞台上的课程表现。因此,舞蹈表演专业不但要在既有的实训基地数量上继续扩大,更同时注重实训基地所能开发的实训项目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关联度和匹配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就整体资源来说,数量充足,可选择的余地大,实现因材施教的可操作性就更强。也就从根本上将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艺的培养和提高落到了实处。

2.引导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实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实践,特别是构建基于表演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将职业岗位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产学结合培养人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数达95%以上,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明显的示范辐射作用。

3.本专业将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学习能力建设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等关键职业能力。有适应性、针对性地提高了应用型、综合型课程比例,实践实训教学日趋完善。通过丰富、生动、有效的实习实训,促使学生积极把理论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对学生学习、创新、就业、创业等关键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一方面,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实习实训环节,在专业教学中实践环节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普遍达到8%以上。而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逐年提高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根据专业自身的教学特点,紧紧围绕职业教育需要来安排素质教育的内容,合理安排职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将专业技能实训与职业核心能力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专业舞蹈表演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需要。

另一方面,注重在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尝试以任务驱动法实施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专业技能得到磨砺,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安排学生参加国内外舞蹈专业比赛、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以及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此外,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学院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

(四)  转变培养方式

1.我系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制定并已经实施的“123”人才培养模式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推进:1个培养目标——培养“零距离”上岗的舞蹈专业高技能人才;2个培养场所——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3个培养阶段——例如五年制大专学生,前两学年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年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并针对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第五学年为企业实践阶段,通过半年以上顶岗实习获得初步工作经验,并针对学生实施“双证书”教育,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渠道获得“双证书”。在学院的支持下我系现已有4位教师取得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落实专业技能鉴定工作。

2.在教学手段上,完善教学设施,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预期二年内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模块教学、实践教学等,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电视录像等教学手段,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形象化教学提供辅助资料。由教研室组织研制或由教师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授课课时45%以上。另外,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设云南民族舞蹈信息库、聘请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专家和民间艺人到校进行研讨和短期教学等形式,为学生的表演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增强教学效果。

3.更新观念,改革知识本位课程观,凸显高职舞蹈教育特色;传统中职舞蹈教育在对人的创新思维培养上存在的最大不足在于,课堂教学以教授动作技能为目的,缺乏主体性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反思现行的民间舞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决定恢复“主动参与,即兴创作”在民间舞课堂对人的培养作用。教学中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创新为目的,从而凸显我系高职教育不同于其它同类同级艺术教育的特色高职舞蹈教育理念。

4.加强教学方式改革。采取弹性教学方式,融“教、学、演”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既突出职业教育的导向,又体现艺术教育鲜明个性的特征。传统的舞蹈教学最大弊端是:教学中只限于言传身授的模仿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人的动作模仿的接受能力,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选择与即兴训练相对应的教学法,这种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二是开放原则;三是启发原则。当然,职业化教育应充分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年内建立专业教学课件库、学生专业实训实习资料库、优秀教师精品课程库等,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5.“梦幻腾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与省歌舞剧院密切合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进一步加强合作订单式培养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表演人才“花蕾班”,两届花蕾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云南民族舞蹈的一张崭新名片,在省内外乃至东南亚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一朵壮丽奇葩!本次合作标志着学院与企业在健全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等更深层次的合作办学领域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后舞蹈表演专业会再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借助企业的资源发展专业建设,在未来两年工作中探索出一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的成功典范,逐步形成分段模块式、订单式、项目(任务)驱动式教育等多种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6.创建“尖子班”教学形式,为发掘和培养高、精、尖舞蹈表演人才搭建平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争先创优,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专业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

(五)   优化教学团队建设

制定了数量上逐年补充,质量上逐步提高,结构上不断改善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重在培养,适量引进,改革机制,强化聘任的师资建设方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1.强化“双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举办、鼓励参加舞蹈艺术创作演出、专业技能展示、教学比武、论文评选等途径,促进专业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两方面素质的稳步提高,积极向“双师”素质迈进。鼓励专业教师到专业团体参与大型剧目、重要演出的编排创作与表演,参加顶岗实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专项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在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同时,取得专业技能考评员、教师培训员等资格。截至2017年“双师”素质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95%以上。

2.培养专业带头人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1-2名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培训、学术交流和参加对外技术服务等方式重点提高专业带头人对舞蹈表演艺术教育和市场需求动态的整体驾驭能力。通过让专业教师平均每年“顶岗实习”不少于一个月等方式,提高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建设的把握能力,提高其技能水平、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带头人要能够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引领专业改革,并传授、帮助和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形成专业师资的梯队和专业的持续发展,负责组织专业课程体系的修改和完善。通过到国内职业技术院校进行交流,引导青年教师参加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项目研究和实践建设等途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成为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和名副其实的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引领专业改革,从而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

3.培养骨干教师

在专任教师中选拔5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分期分批到云南省歌舞剧院、云南省各县级文艺单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1个月以上,到北京舞蹈学院进修学习,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他们对专业建设起到骨干支撑作用。建设以“双师”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 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着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改革意识、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使若干在舞蹈艺术界较有名气的教师有更为优厚的物质条件和相对宽松的空间,尽快成长为教学名师。

4.建立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

目前我系已拟定了岗位设置、各岗位职责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依此基础上将在师资培养、考核、聘用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要进一步完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院发展要求的师资培养、管理、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要依托校办企业、利用与企业联合办学、制定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和采用“送、下、带、引”方法等,锻炼专业教师队伍。采用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专家、演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

(六)   实施第三方评价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方评价是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舞蹈表演专业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本专业历来重视培养学生对学院的感情以及对外的口碑宣传,在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保障后勤服务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积极创造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环境

1.重视学生对本专业的评价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打造品牌专业;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既能有效地传授知识技能,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师资建设,注重师生形象的塑造;努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住宿饮食运动娱乐等环境;增加就业信息交流,竭力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学院知名度,增加影响力。

2.注重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加强社会各界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全方位督导建立动态监督与指导措施,跟踪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实训动手能力和指导方法是否到位及时有效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督查实训课程的开出率及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程度通过征求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逐步完善教学各环节内容真正立足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实现一体化

3做好信息汇总与反馈工作    

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信息管理,对新生入学基本信息、学生学习和考试状况、教师教学检查情况进行采集和统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测评, 了解和把握教学状况,检查督促教学过程,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强化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认真执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人才需求动态。

(七)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等职业学院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服务体现它的社会功能,在功能特性上具有教育高等性、职业引导性、行业支撑性和区域服务性。 在这四个特性中,职业引导性、行业支撑性和区域服务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开门办学、融入社会,必须从一个服务提供者的角度,了解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通过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使各方满意。

(一)建设一个功能较为完善、先进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艺术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承担中国舞考级培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培训、中小学幼儿园舞蹈师资培训、北京舞蹈学院函授点培训,所带动的专业群可承担艺术培训、岗前培训、在职员工培训。承担企业宣传文艺作品创作和演出服务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推动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本专业除了为地方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技能舞蹈表演人才外,本还应在服务社会方面有更大作为。云南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建设项目,为本专业提供了良好设备条件及技术条件,今后3年,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围绕云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展战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将进一步增强与扩大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及范围,努力做云南省文化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为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三)继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支持区域职业院校快速发展。舞蹈表演专业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本专业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积极支持云南省双江县、腾冲、胖太阳、水舞源、昭通等地方文工团、艺术培训中心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帮助他们培训师资,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几年,我们将继续发挥本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扩大支持面,共享改革成果,力争促进更多企业、培训中心获得更快发展。

四、改革举措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推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校的实际,适时制定、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的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教学工作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加强对舞蹈表演特色专业教学点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舞蹈系自己成立了由本系特色专业教学建设工作小组和校内外教育、舞蹈艺术专家参加的特色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以确保舞蹈表演特色专业教学点的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企业参与共同开发教材,鼓励教师进行教法改革,引导教师创新,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促进教学现代化。

(四)加强精品课程和科研创作建设,要以精品课程建设、科研创作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有效提高舞蹈表演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五)校企合作,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舞蹈教学视频、少数民族舞蹈资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相关教学文件、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实训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校内外实训基地训练项目、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等。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六)建设学生职业发展信息管理机制与管理系统,进行第三方评价,为分析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工作岗位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七)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促进考核体系完善。教学团队突出能力本位评价体系的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按课程模块考核综合评价学生,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在考核评绩时实行:理论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展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八)以“三以五结合”为重点,构建专业建设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技能与人文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毕业生证书与职业证书相结合。

(九)植根边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探索国际化办学,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潜力、适应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舞蹈表演艺术专门人才。

 

 

 

 

五、绩效考核指标

根据要求,按照舞蹈表演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设计了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项目建设绩效指标,期望通过对绩效指标的设计,精心组织,达到项目建设的目的。

舞蹈表演专业服务能力建设绩效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

(预期目标、预期绩效)

2016

(预期目标、预期绩效)

2017

(预期目标、预期绩效)

校企对接

建立舞蹈表演专业职教集团

 

以“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为特色,开展人才培养、行业需求与就业岗位的调研与分析,并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出完整的专业建设的具体规划书。以学生在舞台上的剧目展示为核心,基本形成“教学实训——舞台演出——教学实训”的人才培养特色。

预期目标:

(1)建立舞蹈表演专业职教集团

(2)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预期绩效:

(1)舞蹈表演专业职教集团批准文件

(2)舞蹈表演专业职教集团运行管理制度

预期目标:

组织开展活动,协调各方关系,进一步服务专业建设

预期绩效:

舞蹈表演专业职教集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人才活动记录

 

校企共同制定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全过程参与职教、职教全方位服务企业,与实训基地进行零距离沟通、深层次合作。引进各大企业剧团最先进的设施加强“订单式”合作,与相关剧团、企业签订协议。

预期目标:

开展专业调研确定社会需求、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绩效:

(1)社会需求报告

 (2) 专业调研报告

(3)岗位专业能力分析

预期目标:

初步完成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方案并试运行

预期绩效:

(1)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

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固有的知识本位观念,完成企业剧团调研,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

预期目标:

构建符合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

预期绩效:

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

预期目标:

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完成校本教材编写

 

构建“双师型”机制

通过多种多样的灵活形式积极安排现有师资到各个文化艺术工作岗位进行表演实践、编导实践的锻炼。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

预期目标:

外聘企业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65%以上

预期绩效:

(1)专业教师国内学习、研讨的证明与总结

(2)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证明与鉴定

(3)双师素质的证明

预期目标:

通过国内进修培训、剧团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

预期绩效:

(1)专业教师到国内学习、研讨的证明文件、总结

(2)专业教师到艺术团体实践的证明与鉴定

推进实施“双证书”毕业制度

制定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的相应制度。

 

预期目标:

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预期绩效: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90%

预期目标:

确立“双证书”毕业制度

预期绩效: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98%

构建校企合作双向服务机制

 

为构建校企合作双向服务机制进行调研

 

预期目标:

构建校企合作双向服务机制

预期绩效:

(1)《校企双向服务实施办法》

(2)《教师参加行业企业技术研发管理和奖励规定》

预期目标:

建立和相关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预期绩效:

学生轮岗实践,专业教师挂职锻

系统培养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

预期目标:

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目标及其规格,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预期绩效:

(1)《中职舞蹈表演专业能力标准》

(2)《高职舞蹈表演专业能力标准》

预期目标:

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

预期绩效

《中高职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终生教育机制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课程体系

与企业(行业)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的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

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

预期绩效: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统筹规划课程,确定课程与岗位对接

预期目标:

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层递进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

预期绩效:

课程与岗位对接

教学资源建设

完成剧目实训室改扩建、舞蹈表演模拟剧场、舞蹈剧目教材库建设方案的论证和报批工作

预期目标:

构建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建设体系

预期绩效:

改善教学条件,统筹规划教学资源建设

预期目标:

中高职教学条件改善,中高职教学资源合理调配

预期绩效:

中高职教学条件改善,中高职教学资源合理调配

教学管理

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完善教学文件。建立并完善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多媒体课件、考核内容标准等建设。

预期目标:

构建中高职教学管理体系

预期绩效:

中高职教学管理各自独立,各富特色,相互衔接

预期目标:

设立中高职教学管理机构,

预期绩效:

中高职教学管理机构运行良好,中高职业教育衔接贯通

改革评价方法

制定相关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与措施,确定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制度的实施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成立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并通过广泛调研和指标开发逐步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预期目标:

构建中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中高职评价方法

预期绩效:

中高职教学评价各自独立,各富特色,相互衔接

预期目标:

中高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

预期绩效:

中高职教学评价衔接贯通

改革招生考试办法

就目前存在的招生体制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预期目标:

创新中高职衔接招生体制

预期绩效:

贯通中高职招生通道

预期目标:

建立多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体制

预期绩效:

采取订单式培养,培养多年一贯制艺术人才,向高一级院校输送尖子人才

实践育人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完善与新建实训室,使实训条件完全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预期目标:

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

预期绩效:

校企联合实训

预期目标:

实践性、开放式和职业性校内实践基地验收

预期绩效:

校企联合实训开展良好,创建了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做好校外基地的评估与管理,加强基地内涵建设,与紧密型基地合作成效显著

预期目标:

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预期绩效:

(1)基地建设合同

(2)建设清单

(3)验收文件

预期目标:

完善校外建立实践基地运作机制

预期绩效:

管理规定

 

转变培养方式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完成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印制实践指导书

(2)完成对实训基地的论证、评估、规范

(3)确定4家紧密型合作基地,与每家基地至少有2作项目:教师实践,学生实习,合作课程建设等

预期目标: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预期绩效:

(1)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同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备采购清单

(3)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验收合同

预期目标:

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预期绩效: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良好

 

现代教育技术建设

完成仿真剧场配置分析报告。制订实训室建设方案。制订相应舞台音响、灯光配置技术规格。

开展企业及市场调研,制订相应设备配置技术规格。

 

预期目标:

建立综合教学管理平台及数字化教学平台

预期绩效:

(1)综合教学管理平台及数字化教学平台设备采购清单

(2)建立综合教学管理平台及数字化教学平台管理体系

(3)企业与学校信息实时互通,校企联合教学

预期目标:

综合教学管理平台及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

预期绩效:

综合教学管理平台及数字化教学平台运行良好

 

 

师资队伍建设

制度建设

制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

预期目标:

制定“双师”结构教师各项制度及评聘制度,并予以贯彻实施

预期绩效:

(1)形成较为完善的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

(2)评聘及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预期目标:

制定完成各项制度文件并予以贯彻实施

预期绩效:

建立和健全专业技能等岗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

 

 

培养专业带头人

(1制定系部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2)专业带头人有国内外学术研讨至少1次;专业带头人有相关科研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3)专业带头人完成应承担的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并有资金资助

预期目标:

实施培养“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合作”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预期绩效:

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带头人

预期目标:

培养校专业带头人

预期绩效:

培养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内培外引”进行骨干教师建设,使骨干教师能够承担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预期目标:

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

预期绩效

(1)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制度完善

预期目标:

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

预期绩效:

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运行良好

 

 

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1)制定系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2)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启动

(3)聘请6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

预期目标:

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合作教学机制

预期绩效:

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预期目标:

完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预期绩效: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数量充足、1合理、德艺双馨

 

企业兼职教师

建立20人的兼职教师库,聘请6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预期目标:

(1)制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2)选择并聘任兼职教师

预期绩效:

(1)制定并落实执行兼职教师聘任计划

(2)企业兼职教师任专业课教学工作量达13%

预期目标:

(1)落实合作企业兼职教师

预期绩效:

(1)制定并落实执行兼职教师聘任计划

(2)企业兼职教师任专业课教学工作量达25%

 

 

第三方评价

 

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

通过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对所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和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加强同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相关意见信息,做好汇总与反馈工作。

预期目标:

(1)完成指标体系、调查问卷设计

(2)完成软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预期绩效:

(1)完成指标体系设计

(2)完成调查问卷设计

预期目标:

(1)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

预期绩效:

系统上网调试运行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管理人员建设,重视学习,更新理念,拓展视野,提高整体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教研室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按照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保证体系,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设体系,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督导的功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改革,多渠道发展建设舞蹈表演专业,逐步拓展社会服务市场,加快建设舞蹈考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与市场经济向适应的运行机制,为推动舞蹈表演专业的全面发展积极努力。

(二)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环节,按照实训活动课程化的建设目标,对职业岗位(群)和表演类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以校内、校外实训为职业技能巩固强化手段,以毕业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最终检验和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载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专项资金预算经审核批准后,即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具有约束力。专项资金由学院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合理使用资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对地方财政专项资金、配套资金等分别进行单独核算。各子项目组应加强管理,确保项目资金预算正常执行,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完成预期的建设目标。

(四)“十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致力于优秀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有效保证建设项目的人力需求

七、专业建设预算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合计

(305万元)

申请中央

财政

 

地方财政

来源:

 

地方财政金额(150万元)

行业企业

来源:

省歌舞剧院

行业企业金额(50万元)

其他

来源:学校

其他金额(105万元)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

5

 

 

 

 

3

 

2

 

2.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40

 

 

 

 

15

 

25

 

3.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85

 

 

60

 

7

 

18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

30

 

 

30

 

 

 

 

 

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2

 

 

 

 

2

 

 

 

6.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30

 

 

 

 

20

 

10

 

7.实训实习耗材补贴

50

 

 

40

 

 

 

10

 

8.科研质量工程建设

63

 

 

20

 

3

 

40

 

总计(万元)

305

 

 

 

 

 

 

 

序号

建设内容

进度及经费预算

合计

305

 

2015年-2016年6月

 

预算金额

2016年8月-2017年12月

 

预算金额

小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

(5万)

1.考察了解高职技能应用性舞蹈表演人才系统培养的模式。
2.结合我院舞蹈表演专业特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3.行业、企业、教学一线专家论证。
4.聘请省内、国家一线院团优秀编导、演员进行讲学。
5.到行业企业调研。
6.全国优秀舞蹈作品研发作品调研等 。
7.毕业生跟踪调研 。

2.5

1.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课堂走廊”。

2.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企业走廊”。

3.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文素质走廊”。

4.完善舞蹈演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舞蹈专业学生参加此类职业资格鉴定搭建平台,力争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达100%,力争让98%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2.5

5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40万)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建设:
1.深入企业学习,开发校企合作项目。

2.组织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及相关标准。

3.课程标准建设:与专业教学计划相对应,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分析并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相应修(制)订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完善课程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结构及其相应标准。

 

2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建设:
1.院团合作一作品研发成果。
2.完善校内实训课程及实训要求标准。

3.优化教学组织,聘请专职教学管理人员。

4.加强多媒体课程建设。

5.完善课程标准建设。

2

40

 

多媒体教室建设

排练室设备维护

6

多媒体教室耗材

排练室设备维护

4

 

舞蹈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1.购买教学书籍、影像资料

2.到民间收集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整理建立教学资源信息库,

购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3.初步完成专业资源库系统、网络课件制作系统、精品课程管理系统、自主学习教学管理等系统的建设。提供部分资源共享,初步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

4

1.进一步完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建成功能齐全、性能优越、利用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全方位支持各种网络教学与学习模式。满足教师、学生及社会的使用要求,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
2.规范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和使用,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使用和推广制度。

3

 

教材建设:

1.研发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建设科研项目。
2.完善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并带动相应的教材建设。
3.组建高职高专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基训课程建设小组,启动教材建设。

4.《中国古典舞基训教程》、《白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编写启动。

5.积极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探索。

6.聘请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专家和民间艺人到我系进行研讨和短期教学。

4

 

教材建设:1.整编一套适合高职高专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基训课程,通过论证应用于教学实践。
2.云南主题民族民间舞蹈剧目形成成品系列教材,用于实践教学中,突出云南民族特色的教学特点,教学视频网络上公布。
3.编写《中国古典舞基训教程》《白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请专家论证指导、修改,应用于教学实践。
4.聘请专家校内讲座。

4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

1.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2.将风格浓郁、具有典型性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挖掘整理,建立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资料库,开发课程,发挥专业示范的引领作用。
3.申报院级精品课程。
4.启动实训教程的编写工作。

3

1.确立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课件、开发试题库。
2.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
3.编写完成实训教程。
4.开发基础理论课程的课件。

2

 

 

民间采风、艺术创作、课程开发

3

民间采风、艺术创作、课程开发

3

 

实习实训条件改善

(85万)

1.完善实习实训工作内涵建设。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考察。
3.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评价、质量监控及保障的制度和运作机制,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细化考核,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实训效果。

4.拓展丰富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项目深度开发,顶岗实训学生对口率达到100%

5.校园网络搭建工程建设,校园网软硬件建设。

10

1.制定学生实训质量考核和评价标准,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

2.满足不同学制学生的实训教学要求,校企共同开发课题、教材;企业录用毕业生比例明显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产学结合培养人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3.实习实训质量监控设备。

4.现代信息技术及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硬件建设。

5

 

85

 

舞台演出道具:

1.购置演出服、道具。

 

5

补充完善服装道具间的相关设备,满足学生校内外实习演出的需求。

3

 

 

实习实训教室设备购置

32

实习实训舞台设备购置

30

 

现代信息
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

(30万)

1.完成教学评价软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由教研室组织研制或由教师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授课课时45%以上。

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

6

1.评价系统上网调试运行。

2.教务在线系统软件建设。

3.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8

30

 

1.完成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建设。

2.完成校园信息资源库建设。
3.完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确保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校园网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应用效率,保证资源数据安全利用。

8

1.在完成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数字网络课程化建设。
2.购买软件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安全体系建设,优化网络资源的配置,确保各类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

8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2万)

1.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服务机制,企业参与到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咨询指导、课程开发、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等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活动。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企业参与共同开发教材。

1

1.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使校企合作服务机制长期地、良性地发展下去,并且进一步服务于专业建设。

2.校企合作出版优秀教材。

1

2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30万)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
专业带头人:
1.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交流。
2.参加全国专业学术研讨,
骨干教师分批到省外高等职业院校学习。

3.参加舞蹈研究会

4.教师获得骨干教师证书。

5.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授课。

6.专职教师参加专业继续教育、培训。

4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

1.引进校外专业带头人。

2.实施“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合作”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3.教师获得骨干教师证书。

4.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从企业引进教师授课的总课时量需达到专业课程课时的25%。

5.专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3

20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建设:
1.教师国内进修与培训。
2.推荐教师加入相关专业协会 。

3.全体教师参与国内大型舞蹈大赛及省内外教学观摩。
4.教师进修硕士学位。
5.形成较为完善的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

6

教师团队建设:
1.青年教师参加国内交流学习。
2.聘请兼职教师。

3.制定完成各项制度文件并予以贯彻实施。

4.建立和健全专业技能等岗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

 

5

30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1.聘请院团一线教师授课。
2.教师深入一线院团学习。
3.聘请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育教学工作。

6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1.
聘请院团一线教师授课。
2.教师深入一线院团学习。
3.培养舞蹈表演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3

 

1.以三下乡、企业宣传演出等形式服务社会。
2.加强与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同类专业的发展。

3.开展与省内各地州的对口支援与交流,对口支援县级歌舞团体。

 

 

 

2

1.开办社会培训,同时竭力增强本专业及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
2.面向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开展与省内各地州的对口支援与交流,对口支援县级群众文化馆站,为其培训专业教师.。

 

1

 

实习实训耗材补贴

(50万)

演出交通费、服装、道具、化妆用具耗材。

25

实习实训教室耗材、多媒体教室设备维护

25

50

 

科研质量工程建设

(63万)

1.加大科研创作的奖励力度,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2.启动《舞蹈演员软开训练系统化教学》课题研究。
3.国家艺术基金申报

4.创办艺术专业刊物。

5.创作舞蹈精品剧目

40

1.科研创作项目提高30%。
2.整编教学资源,编写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专业教材。

3.课题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4、创作舞蹈精品。

23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