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职院:舞蹈表演专业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作者:jiaowuchu 来源: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15-04-10阅读:8450

舞蹈表演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异军突起,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和基础条件都获得了明显的提高,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实践已经证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发挥得越好,学校的发展也就更快。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当密切关注着社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

舞蹈表演专业作为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优势强势专业,50余年来为云南培养了大批民族舞蹈艺术人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一套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民族舞蹈表演人才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在国内外各类重大比赛中荣获奖项200余项,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具有鲜明特色及示范性。在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人才,例如在大型彝族舞剧《咪依噜》、《阿诗玛》中担任女主角的云南省文联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郭丽娟、云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钱东凡、在2009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心手相连》出任编导的云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黄晓东等,以及培养了云南省歌舞剧院院长陶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马云霞、中国歌舞团著名编导甘露、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徐梅等大批优秀舞蹈艺术家。在云南 “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在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面向东南亚南亚桥头堡的发展目标下,我院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愈发显现出鲜明的特色及示范性,舞蹈表演教学在云南舞蹈教育教学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院立足云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舞蹈表演专业办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培养熟练掌握舞蹈表演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职业素质,适应专业文艺院团、企业工会、社区文化服务、艺术培训中心、群众文化馆(站)、旅游部门等岗位需要的,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专业设置主动与云南文化产业对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对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凸显高职舞蹈教育特色。随着全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现已完成了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出人、出戏、出效益,演艺市场呈现繁荣景象,效益日益显现,舞蹈表演人才的需求市场更加广阔,同时对舞蹈表演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用人需求,进一步优化了表演艺术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专业课程中开设了一系列能适应未来岗位需要的实践课,占课程总课时的80%,强化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企业需要与表演类专业育人之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缩减了毕业生到职业人的转换期,延长了演员的舞台生命力,为实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转换开辟了渠道。

多年来为云南省文化艺术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达100%,用人单位对本专业近年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优良率达到85%;90%的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本专业学生的整体评价较高,其满意度较高。每年为舞蹈表演艺术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98%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85%。每年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为云南文化强省建设服务,但是我院作为省文化厅下属单位,长期以来,在经费来源渠道方面,主管厅局没有教育专项经费,除省财政生均教育经费外,很难争取到其他教育经费,加之硬件制约,办学投入严重不足,极大程度上制约了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

作为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多地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在办学模式上主动与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态势相适应,加强与本地区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协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创造能力,以适应不断出现和不断变化的岗位职业要求,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增强校企合作、共生共赢的依存度和关联度。同时,积极挖掘、整理本地区民间艺术形式,并且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创新地运用于本专业的日常教学和剧目编排中,不仅在各类舞蹈大赛和重大文艺演出中屡获殊荣和赞誉,而且在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以及推动民间艺术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初步形成 “一体两翼”办学新格局,同时出台相应的招生就业制度,实现专业单考,推进面向全国招生工作;解决表演艺术类专业培养“关键期”与高职招生、适龄就业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学历要求三个方面的错位。对于多年一贯制表演专业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同时,充分遵循行业市场需求,在“订单式”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校内实训、顶岗实习、推荐就业等环节努力追求与市场的无缝对接,逐步构建起“订单式”培养、中高职衔接的“多年一贯制”,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目标及其规格;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课程体系,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层递进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改革招生考试办法,创新中高职衔接招生体制,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相结合。总之,我院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有七大亮点: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对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特别是高职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的理论、体系、实施手段等关键问题,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特别是舞蹈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体系,提高舞蹈表演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企业需要与舞蹈类专业育人之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我院舞蹈表演专业积极与各地文艺类企业、院团建立合作关系,2009年在省文化厅领导下,学院联合76家单位组建了云南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以此为平台合作共建了多个实习实训基地。目前舞蹈表演专业建有一批在社会上颇具影响力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云南省歌舞剧院、境外实习实训基地---《吴哥的微笑》《辉煌新加坡》、民族村高原艺术团、圣火药业艺术团、丽江丽水金沙演艺公司、希夷之大理演艺公司、湖南张家界凤凰天下艺术团等9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11年校外实训基地“梦幻腾冲”被批准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项目,这些实训基地为实施大平台、多方向的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舞台。

3.通过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进一步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型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团队。在提高我院舞蹈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本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与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建立了云南省歌舞剧院、昆明市歌舞剧院、云南民族村高原艺术团、厦门演艺公司、香格里拉演艺公司、昭通艺术团等十多个稳定的省内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开发的实习实训项目,产生了《梦·云南》、《丽水金沙》、《梦幻腾冲》、《烟雨张家界》《水·舞·源》等成果,社会反响巨大,其中“梦幻腾冲”基地获批为省级校外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4.课程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都突出职业实训能力和职业资格能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5.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按照“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并举的建设思路打造了省级舞蹈表演教学团队。

6.“定单式”、“校企合作”培养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创新模式。随着我国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深入,“订单式”培养对于企业和院校都是一个双赢结果。为云南省歌舞剧院、大理州歌舞剧院订单式培养民族舞蹈表演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花蕾班”为例,它是云南省歌舞剧院和我院双方以“订单式”进行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合作项目可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表演艺术教育的示范。

7.对云南小少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整理出系统教材,传承和传播云南边疆民族文化,探索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舞蹈人才发展道路,通过培养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舞蹈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实现艺术扶贫,真正体现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新局面。

校企合作是学校介入区域经济的有效形式,校企合作不仅使产学研的结合有了一个稳定的平台,同时,也使科学研究和生产现实之间有了一个支点,当前部分职业技术院校的“双主体”模式,以及国外的“双元制”模式都是校企合作催生的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增加了研发能力,学生增加了实际动手能力,不但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促进了教育培养人的针对性。我院舞蹈表演专业所探索的民族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基础教学—实训实践—项目(剧目、任务)驱动—创业孵化基地—就业指导培训—市场检验—就业检测跟踪、分析—指导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将通过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检验教学质量,通过建立舞蹈表演人才的深度学习机制,使舞蹈表演艺术人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社会提供高质量舞蹈表演人才。特别是“定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民族舞蹈表演人才的创新模式在一定规模内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有效解决了一方面表演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艺术院、团缺少舞台骨干的难题,随着我国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深入,“订单式”培养对于企业和院校都是一个双赢结果。就我院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花蕾班”为例,是我省民族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创新,这种模式做精做强后,可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表演艺术教育的示范。它可以由一个专业,辐射到所有的表演艺术专业、所有的以培养表演艺术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其经济效益也很客观。

我院舞蹈表演专业的优势发展将促进多元化课程、精品课程开发,文化与旅游互动、企业与市场互动、学校与企业互动,形成一股良好的循环纽带,真正走出一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引领路子。对艺术教育改革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促进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推动舞蹈表演艺术教学剧目的创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探索成功经验。为云南丰富艺术资源的继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云南“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