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内容:
进一步完善杂技表演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加强杂技与戏剧表演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的开发,补充和完善杂技剧目、形体、顶功、跟斗、综合体能等相关教材。在3-5年内将杂技表演专业建成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就业能力,出人才、出作品,实施“优生特配”人才培养计划,每届毕业生保证至少有1台大型剧目,积极组织参加每年国内外各级别的竞赛、展演活动。
(一)教学改革创新
根据社会和企业、行业需求,进一步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与重点、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精做强杂技表演专业。突出云南民族艺术特色,着力推动杂技表演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状况,利用学院现有条件建设杂技表演专业基地,逐步形成融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的“校中团、团中校”的杂技表演专业现代学徒制办学格局,即可凸显杂技表演的专业特色,又使学生所学技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全国知名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的办学实体。
(二)优化教材建设
加强形体艺术系在体能、顶功、跟斗、剧节目部分课程自编教材的建设,努力完成《云南杂技表演教育》等系列特色课程教材编写,基本建成科学的、系统的杂技表演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三)完善机制建设
基地以“校企共建”为建设模式,以“校中团、团中校”运行机制运行,实现校企环境融合,校企文化融合,构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模式。
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办法,形成鼓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合作企业优先录用人才的制度和环境,确保基地建设有序进行。实行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管理机构与制度健全,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特色。建立健全教学运行及质量监管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训练和实践的教学环境与平台。建立学校和企业分工负责、较好满足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的政策、经费、人员等保障机制。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到位,安全制度健全、规范,执行严格;安全设施完好、齐全;无安全事故。
(四)专业建设
通过基地建设,使杂技表演专业突破硬件、软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力争在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节目开展与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学生的专业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参与舞台实践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以期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高艺术素质人才,具有杂技表演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杂技表演专业技能,具有较好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适应专业文艺院团、社区文化服务、艺术培训中心、群众文化馆(站)、旅游部门等岗位需要的,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杂技表演人才。
(五)师资队伍建设
1.管理机制。制订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师管理制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和发展机制,强化对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师的管理。
2.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稳定,师生比控制在1:13以内,通过滚动开展培训、引进、轮训、评聘等形式,使所有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全部成为“双师型”教师。
3.师资队伍水平。通过学习、交流、培训、项目开发等形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名师,提升整体队伍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
(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模块化实习实训与培训实施方案。经过反复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共同制定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原来课程建立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开发校本培训教材。
2.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经过调研、与企事业共同开发各阶段实训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与现场紧密结合,确保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要的实训要求。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
3.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并动态调整,加强过程管理和终结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