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表演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作者:jiaowuchu 来源: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15-04-21阅读:10259

 一、学院概况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地处风景秀丽的西山之麓、滇池之滨,前身系始建于1956年的云南省戏曲学校,2004年5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与原云南电影学校、原云南省文化厅职工大学合并而成,是全国18所省级公立艺术类高职院校之一。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力求传承与创新并举,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树立“以质量取胜、以需求取向、以人才取强、以品牌创优”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院现开设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曲表演、影视表演、表演艺术、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电脑艺术设计、杂技、文秘、计算机信息管理、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群众文化艺术、文化事业管理、舞台灯光与音响、图书馆学、经济管理、图书发行、工艺美术等专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函授、成人脱产培训等多种学习形式,并有多家合作办学站点。

二、建设背景

戏剧系是我省唯一设有花灯专业的教育机构,也是花灯的传承基地。花灯表演专业是我院的传统专业,又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采,办学历史悠久,教学成果显著,得到了省内外文化艺术界、艺术教育界的公认,具有广泛影响。被分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南花灯,以其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在中华民族戏剧百花园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恒久的价值。

花灯表演专业始终都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戏曲尖子人才。在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例如,杨学进、马薇、黄绍成成为著名歌唱家。陶增义、包钢、张洪明分别出版了各自的剧作选。王玉珍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包钢、甘昭沛相继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金孔雀奖”金奖。甘昭沛、包钢、孙晋昆、黄绍成、王润梅分别受到云南省“四个一批”艺术人才的表彰奖励。

戏剧系现设专业有花灯表演、滇剧表演、歌舞表演、器乐演奏等专业。花灯表演(五年制大专)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

戏剧系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2人。花灯表演教学团队2011年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体。金正明花灯艺术工作室2012年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

戏剧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宗旨,通过严谨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社会艺术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发展为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艺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云南省花灯剧院的前身为云南省花灯剧团,成立于1954年,是国有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云南花灯剧种的示范性、代表性剧团。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单位,担负着云南花灯的继承、革新、发展的任务。下设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中心、花灯剧团、花灯歌舞团、民族爱乐乐团、演出经营部、业务训练发展部、党政综合办。

建(院)团以来,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节)目,如:反映傣族生活的神话花灯剧《孔雀公主》、反映白族现实生活的《玉海银波》、反映傈僳族历史题材的《石月亮》、表现各民族风情的《云岭华灯》、反映佤族生活的《幽谷深情》、反映景颇族生活的《斑色花》、反映藏族生活的《绿色雪山》,以及《大茶山》、《探干妹》等一大批表现各民族的花灯歌舞、小戏。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1992年至2002年10年间文艺送戏到基层特殊贡献奖”;曾3次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毅等同志的亲切接见;多次为来访外国国家元首做接待演出。近年来, 连续5届荣获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一等奖、云南省精品剧目奖、曹禺剧目奖、“白玉兰”集体表演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大奖。多次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出访印度尼西亚、美国、印度、老挝、泰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南非、赤道几内亚、荷兰、瑞典、瑞士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均载誉而归。

 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获得全国、全省较高奖项,有梅花奖、“山茶花奖”演员,有文化部优秀专家、云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云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称号获得者多人。目前,队伍年轻,行当齐全,各艺术门类人才济济,是一个团结奋进、欣欣向荣的艺术表演团体。

三、建设基础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

结合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戏曲类应用型人才需求,联合省内滇剧院、花灯团、专业演出公司、群众文化站等企事业单位,以融入式合作为基础,深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背靠云南省文化厅的优势,以学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事业单位为产学结合平台,通过建设项目引领人才培养过程。由企事单位领导、行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本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建立适合于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和运作机制。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事业单位为平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方式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相关产学结合的场景中,深入研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与任务完成过程与教学过程紧配合,知识、技能、素质紧密配合,做、学、教紧密配合,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为社会市场和文化艺术产业培养高技能的戏曲表演类人才。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

课程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花灯表演专业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与形成,突出高职人才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色,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①根据艺术领域的新发展和岗位要求,以前瞻性的视野来设置课程体系;②以产学结合为切入点,设计“2+1”(三年制中专)、“3+2”、(五年制大专)、“ 6+2”(八年制大专)课程体系,即首先强调学生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后一年或后两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③根据市场“能演、能唱、能跳、会编”需求,设计专业“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例如增设戏曲编导、戏曲舞蹈设计、戏曲音乐设计等课程,对歌舞和戏曲表演技能训练已见成效。④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⑤积极培植特色课程。

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按照“职业岗位→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标准→知识技能要点→技能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路径进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进行课程内容优化,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3、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云南省戏曲表演特色专业、云南省花灯优秀教学团队,金正明名师工作室,完善“十二五”教材《花灯唱腔》、《花灯舞蹈》的出版工作,力争在特色专业期内把《戏曲武功》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滇剧教学团队申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加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对于戏曲表演类人才的培养,歌舞团、滇剧院、花灯团、专业演出公司等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的使用者是最有发言权的,并且作为用人单位他们更清楚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着重强化的素质。因此,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

5、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

积极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探索,鼓励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试考核办法。①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形成“以技能导向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作品目标实现型”、“理论教学与实训项目相融合”、“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②积极探索课程考试方法。学院在规范各类型课程考试方法的同时,积极构建以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的考试方法,如专业技能课实行的主要考试方法有:教学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的考试方法;集体看考、评展的考试方法;赛考一致的考试方法。

(三)实践教学

为了充分体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提高花灯专业学生业务技能,培养他们在舞台演出中的适应性、可塑性,为他们毕业以后从艺奠定坚实基础,我系建立了学生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毕业实习制度。其中,最有亮点的是:近几年来,我系与云南省花灯剧院、玉溪市花灯剧团、曲靖市珠江源演艺中心、宣威市花灯剧团、丽江“丽水金沙”演出公司苏州基地、云南艺术剧院“梦云南”演出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花灯专业学生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受益匪浅。例如,云南省花灯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花灯剧《梭椤寨》自2008年12月首演至今,在短短的两年间,相继获云南省第十届新剧(节)目展演“综合一等奖”、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奖、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文化部第十三届文华“优秀剧目奖等省级、国家级奖项。从《梭椤寨》投排起,我系就派出10多名学生参加该剧排练演出工作。通过与省花灯剧院演员同台演出,学生们不仅向在线演员学到了演技,而且从导表演、音乐、舞蹈、舞美等方面了解到花灯现代戏舞台艺术呈现及其创作经验,从而增长了见识和才干。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我系花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亮点。2006年我系花灯专业师生代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到昆明周边农村演出。2006年、2008年又两次代表中共昆明市官渡区委、官渡区政府到渔村、大板桥、白水滩等乡镇、村寨慰问演出。通过几次“三下乡”演出,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今天农村新气象,从农民观众中吸取了营养,而且使学生在演出中受到了实际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014年8月第十八届小梅花戏剧奖的比赛,杨峻宇、彭琛然参赛的花灯剧目《刘成看菜》荣获了小梅花金奖。

(四)校企合作

 目前,戏剧系的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实行“订单式”教育,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二是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关系,保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具体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实现了多渠道全方位就业,就业形势良好,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不断提高,毕业生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具体到我系招生量较大的专业看,2012年与曲靖滇剧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订单式”培养共同招生30人,与大理白剧团“订单式”合作培养19人。2013年与云南省滇剧院“订单式” 培养滇剧六年制中专共同招收56人,贵州省花灯剧院“订单式”培养三年制中专共同招生28人。2014年与云南省花灯剧院“订单式”培养五年制、八年制大专共同招生58人,与临沧镇康文体局“订单式”培养三年制中专19人。花灯表演专业、滇剧表演专业实现了“订单式”教育,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五)高度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取得好成绩

在近几年的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戏剧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目前已经申报如下项目:

1.2010年花灯表演专业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

2.2011年由省教育厅审批首个“花灯表演教学团队”。

3.2012年由省教育厅审批我院首个“金正明花灯艺术工作室”。

4. 2012年由省教育厅审批《云南花灯声腔》教材为“十二.五”规划教材,待印刷出版。

5.2012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云南花灯舞蹈对全国的影响力度,我系在欧阳俊虎院长的关系主持下,与科研处共同申报了我系《云南花灯舞》教材为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系列的特色教材。

6我系申报了“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并与2013年9月份获得批准.

7.2012年申报院级教学改革科研课题,《花灯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8.2014年5月申报了云南省精品课程《把子》、云南省十二五教材《身段》

9.2014年5月申报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内实习实训示范基地等项目。

11.继续做好教学改革科研课题,《花灯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六)师资队伍建设

1、基本概况

戏剧系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2人。近几年来注重师资队伍梯队建设:金正明、马志坚、罗家荣、张华宗、马俊等一批五十岁左右的教师为第一梯队;马丽、畅云燕、姚沛玲、李婷怡、彭伟、李继勇等一批四十左右的教师为第二梯队;芮子淇、李天林、陈映瑶、杨晓芳、马妮娜等一批三十岁左右的青年教师为第三梯队。

2、建设思路

制定了数量上逐年补充,质量上逐步提高,结构上不断改善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重在培养,适量引进,改革机制,强化聘任的师资建设方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3、建设要点

(1)强化“双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通过举办各类文艺创作演出、专业技能展示、教学比武、论文评选等途径,促进专业教师教育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政策为导向鼓励青年教师到艺术类高校提高学历、做访问学者;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比赛;鼓励专业教师到专业团体参与大型剧目、重要演出的编排创作与表演,参加顶岗实践。2014年戏剧系“双师型”教师共11人,占我系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30%。

花灯专业教师在一系列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93年《水竹箐的阿妹哟》获中国艺术节文化部优秀剧目奖。

2008年编剧演的大型现代滇剧《大山作证》获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云南省第十届新剧(节)目展演剧目二等奖。我院创作的优秀剧目《金碧坊》、《大山作证》、《青春的味道》、《白扇记》等获得云南省级大奖。

罗家荣2004年参加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获表演三等奖。

李婷怡、王和平2005年参加云南省首届滇剧花灯艺术周演出分别获表演奖。

马丽2006年参加云南新剧(节)目展演分别获创作一等奖、导演三等奖。参加2008年云南省第十届新剧(节)目展演王润梅获表演一等奖,张红明获导演一等奖。金正明2008年荣获“云南省花灯小戏电视大赛”一等奖,2008年荣获第五届云南戏剧“山茶花”奖,2009年荣获中国广电协会举办的“兰花杯”戏剧类比赛二等奖。

2011年杨晓芳老师被省教育厅选为云南省高校名师访问学者学习一年。

2011年戏剧系青年教师王和平参加云南省第九届青年演员大赛获二等奖。

2013年马俊老师到曲靖滇剧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执排的大型历史滇剧《大唐公主》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展演金孔雀奖,荣获优秀导演奖。

彭伟老师到宣威市花灯团,担任花灯小戏《档车石》的打击乐,先后参加云南省滇剧花灯艺术周展演和2013年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的比赛。

罗家荣老师到昆明市文化馆编排话剧《守望》,2013年11月6日参加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荣获优秀剧目奖。

2011年新剧目《白扇记》,它是戏剧系师生共同开展科研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是传承云南花灯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举;是为学院提供一出有效的教学剧目。此剧参加2011年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荣获剧目银奖;编剧二等奖;导演二等奖;表演二、三等奖;音乐设计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2012年,戏剧系师生共同排演了大型传统花灯剧《莫愁女》、大型花灯歌舞剧《摸花轿》,由省文化厅安排到艺术客厅进行对外公演,同时,还自创编排新剧目花灯剧《夜路》参加全省花灯艺术周的演出。

20114年自创编排新剧目花灯剧《路灯下》参加全省花灯艺术周的演出,获小戏二等奖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逐步加大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教师进修专项基金,每年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高校提升学历或接受硕士课程、硕士学位学习,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依据本专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每位教师的自身特点,确定其发展方向,保证每位教师学有所专,教有所长。加大对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在资金、工作条件、业务提高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3)培养专业带头人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2-3名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培训、学术交流和参加对外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建设的把握能力,提高其技能水平、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带头人要能够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引领专业改革,并传授、帮助和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形成专业师资的梯队和专业的持续发展,负责组织专业课程体系的修改和完善。通过到国内职业技术院校进行交流,引导青年教师参加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项目研究和实践建设等途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成为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和名副其实的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引领专业改革,从而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

(4)培养骨干教师

在专任教师中选拔数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分期分批到云南省滇剧院、云南省花灯团、丽水金沙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1个月以上,到国内知名戏曲学院进修学习,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他们对专业建设起到骨干支撑作用。

(5)建立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

在师资培养、考核、聘用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七)学院高度重视,办学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自学院改扩建以来,制定了建设总体规划,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改建和新建教学大楼、学生公寓、实验剧场等基础设施;投入专项资金购置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投入和建设,学院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育人环境逐步优化,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室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戏曲表演专业现有基训教室、武功教室、把子教室、身段教室、民间舞教室、剧目排练教室、综合训练教室、表演教室、基础理论教室、多媒体教室、声腔器乐教室、舞台实践剧场等14实习实训场地组成。实训设备主要有戏曲服装500套、戏曲厚底靴50双、薄底靴100双、打靴80双、内高彩靴20双、彩靴80双、髯口50付、水纱网子50套、水钻头面4付、发辫类50顶、戏曲舞蹈服装500套、立式钢琴26台、施坦威三角钢琴1台、星海三角钢琴1台、戏曲武功地毯10块、戏曲武功专用海绵垫4块、戏曲武功排练专用功马桌凳4堂、戏曲武功专用刀枪把子单刀240把单枪120杆、音响设备2套、投影仪3台、灯光设备2套、摄像机2台、照相机2台等。2012年已启动建盖实验剧场(1000平方米),2015年10月底投入使用。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学院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 校企共建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体, 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 把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中, 组织思政课教师和相关人员编写了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校本教材, 增强了学生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企业文化引入教学过程,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合作企业开展的各类活动中, 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 培养职业意识,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通过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

四、建设内容

紧紧围绕艺术表演舞台,充分展现戏曲表演艺术魅力,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造就人才的教学特色,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坚持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为核心和重点,通过观念创新和艺术创新,建立新的戏曲教学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套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云南花灯戏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通过建设,戏曲表演专业将成为实训、实习条件优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产教融合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先进、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并成为立足云南面向周边省份的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本专业的特色是“围绕舞台培养人才”,即以剧目教学为中心,以舞台为实训平台,根据剧目以及舞台演出的实际要求设计和安排课程(如: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艺术概论课、戏曲史课,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形、毯、身、把”和“唱、念、做、打”课,还有“响排、彩排”、“早功课”、晚自习等),以功促戏,以戏带功。本专业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根据演出市场和剧团的实际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上作了新的尝试,在完成学生戏曲表演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增设声乐、舞蹈、话剧小品的课程,注重培养复合型戏曲表演人才。

结合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戏曲类应用型人才需求,联合省花灯剧院、专业演出公司、群众文化馆(站)等企事业单位,以融入式合作为基础,深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背靠云南省文化厅及云南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事业单位为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建设项目引领人才培养过程。由企事单位领导、行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本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建立适合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和运作机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方式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相关产教融合的场景中,深入研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及任务完成过程与教学过程紧配合,知识、技能、素质紧密配合,教、学、做紧密配合,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保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为社会市场和文化艺术产业培养高技能的花灯戏曲表演类人才。

五、建设进度

为保证现代云南花灯表演建设,拟按以下进度分布实施

1.2015年4月-6月云南花灯表演工作室的申报工作;

2.2015年7月-12月云南花灯表演工作室建设工作(包括产地、设备、管理、制度等的建设);

3. 2016年1月云南花灯表演工作室建设工作初次验收;(验收项目:产地建设、设备配置、管理制度建设、运行机制)

4.2016年3月-8月云南花灯表演工作室试运行阶段;

5.2016年10月-11月云南花灯表演工作室试运行工作总结、整改;

6. 2017年3月云南花灯表演工作室验收。

 

 

六、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申请省财政

(万元)

地方财政

(来源:)

(万元)

行业企业

(来源:省花

(万元)

其他

(来源:学校

(万元)

合计

(万元)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6

 

8

16

40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6

 

8

16

40

产业信息化建设

10

 

5

10

25

艺术实践

12

 

6

12

30

师资队伍建设

16

 

8

16

40

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2

 

1

2

5

教学科研建设

16

 

8

16

40

共计:

88

 

44

88

220

七、预期成效 

1.挖掘整理花灯剧目、音乐,深入基层演出,进行调查研究、理论创新、艺术创作,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以“剧目带动教学”,以戏促功,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教学,为学生及青年演员创实习实训及演出条件,创建花灯艺术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

3.提升学院地方戏教育科研的应用能力,提升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基地将成为云南省区域内重要“教、学、研“一体化基地,成为云南花灯最新理论、知识、手段和方法的推广中心,为全省花灯表演发展培养人才

4.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花灯为代表的云南地方戏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开展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及传承人的培养工作,自觉担当起培养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剧种传承人的文化使命。为社会市场和文化艺术产业培养高技能的戏曲表演类人才;

5.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推行技能大师工作室师带徒制度,培养一批具有绝技绝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6.聘请在云南戏曲表演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一定知名度的演员及表演大师进行联合教学;

7.扩大社会服务功能。每年培养本校戏曲专业学生以外,还可利用设备优势,为全省开展社会培训提供服务,为全省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开展进修与培训提供服务,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201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