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6-2020年专业建设定位规划

作者:xinxizhongxin 来源: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发布时间:2015-12-10阅读:2704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部署以及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2016-2020年专业建设定位规划工作的通知》(云教高[2015]99号)要求,结合我院实施“质量提升、人才强校、协同育人”三大战略和“党的建设、校园建设、两级管理、和谐校园、国际交流”五大工程,全面推进学院内涵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以优化专业建设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要旨,积极找准办学定位, 制定2016-2020年专业建设规划。
我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定位规划工作,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欧阳俊虎同志为组长,王润梅(副院长)、张红明(副书记)、阮兴跃(副院长)、刘鉴允(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各系负责同志参与的学院专业建设定位规划工作领导小组。
规划的制订,为明确我院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思路、原则、内容,提升我院办学优势,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独具办学特色的高水平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目标指明了方向。现将规划报告如下:
一、学院办学定位及发展规划
(一)学院办学定位
 1.办学理念定位:秉承“以需求取向,以人才取强,以品牌创优,以质量取胜”的办学理念。
2.发展目标定位: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体,以教学科研创作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两翼,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大类高职院校。
3.学院类型定位:以文化艺术大类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教学实体性学院。
4.办学层次定位:以专科教育为主体,适度保留中专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
5.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潜力,适应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文化艺术大类专门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植根舞台,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7.专业建设定位:以文化艺术大类专业建设为主,做精表演艺术类传统优势专业,以滇剧、花灯、杂技与魔术等民族技艺类专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特色,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体优化协调发展专业建设格局;做大以艺术设计类、教育类(艺术教育)为代表的非表演艺术类专业,培植适销对路的新增专业,淘汰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度不高、适应性不强的专业,构建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专业(专业群)结构。
8.办学特色定位:以云南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文化艺术大类人才为己任,强化学生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训练,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专业与市场结合、技能与人文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三以六结合”育人模式,做到“塑造人物、塑造人才、塑造人格” 三个塑造。
(二)学院发展规划
1.总体规划。以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为主体,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区域社会文化发展为两翼,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办学特色的文化艺术大类高职院校,步入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先进行列。
未来五年,加大省内外招生计划,在校生规模达到3200-3500人,形成与之配套的硬软件环境,完成校园改扩建工程建设,建成数字化校园;在职在编专任教师比例控制在300人以内,加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专业数量稳定在30个左右(三年制专科);加强教育现代化管理,建立健全学分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40个左右;积极拓展面向社会和校内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使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工种数不低于18个,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创作,争取实现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开拓国际化办学,在互派师生对外交流的基础上,使留学生学历教育比例达1%,派出海外学习交流师生不低于200人次;2016年10月完成高职院校特色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2.基础能力建设。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符合生态、绿化的标准要求,使整个校园布局合理,区划科学,环境优雅,总体美观,内涵丰富,适宜教学。完成学院改扩建工程建设,使学院用地面积不低于200亩,新增校舍面积不低于71900平方米;建成数字化校园,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网络化管理,保证系统的便捷性、安全性、稳定性;建立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网络教学三个系统,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3000元;建成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图书信息网络,生均图书达到60册。
3.专业建设。做精表演艺术类专业。以滇剧、花灯、杂技与魔术等民族技艺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特色,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发展道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艺术教育规律,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互联网+”趋势发展,重视科技创新手段表现传统文化艺术的应用,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做大艺术设计类、教育类(艺术教育)为代表的非表演艺术类专业,拓展培植新增专业,有针对性地裁汰陈旧落后的夕阳专业,及时调整市场要求转变的专业方向,增设培养社会急需的文化艺术大类人才需求的朝阳专业,构建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专业(专业群)结构。
到2020年,使比较成熟的专业总数稳定在30个左右(三年制专科),使专业资源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为培养适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文化艺术专门人才提供条件。在现有2个省级特色专业基础上,新增3个以上立项。到2020年,建设7-8个专业方向明确,辐射力强、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较雄厚的省级重点专业,形成一般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共同发展的金字塔型的专业梯队。
4.师资队伍建设。我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规范管理的原则,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围绕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建设和完善适合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形成一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在学历结构上,使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以上,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比例占教师总数的35%以上,引入符合学院专业教学和科研需要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使专任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总量稳步增长。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结构上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围绕专业建设,自主培养或适时引进一批具有行业企业领先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使“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
5.课程教材建设。吸纳具备丰富教学科研创作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承担和参加课程建设,重点体现地域特色、学院特色并呼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向,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舞台,形成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表演技能、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按照“点面结合、重点建设、突出精品、注重实效”的原则,将课程建设分为达标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三个层次,以达标课程建设为起点,重点课程为基础,精品课程为龙头,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开课两轮以上的课程完成达标评估,确保达标率达到 100%,建设80门左右重点课程,覆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
在教材建设上,要跟踪教育发展、科技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趋势,着眼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探索专业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与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之间的内在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总结教材建设中的问题,从而使教材更加符合科学技术、教学改革和未来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推进《艺术英语》、《数学》、《云南花灯舞蹈》、《滇剧声腔》、《白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滇剧打击乐吹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简史》、《民乐教程》、《跟斗训练教程》及《形体训练》等校本教材建设,2016-2020年,建成省级规划教材10本,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努力建设5本校企合作教材,使我院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有实质性进展。
6.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十三五”期间,拟新增20个左右较为成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校园改扩建工程建设同步,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快校内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学院地处西山风景区、滇池旅游度假区的地缘优势,使实践性教学融入市场,将发展文化艺术旅游产业与加速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托行业背景,以云南省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强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云南省歌舞剧院、云南省话剧院、云南省花灯剧院、云南省滇剧院、云南省艺术研究院、湖南凤凰演艺集团等单位的深度合作,摒弃简单劳务输出式的实习实训模式,力争建成省级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2个。立足院内,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在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职业技能培训站、国家文化部认可的职业资格培训和云南省第252职业技能鉴定所至少开展18个工种的职业岗位技能培训鉴定,确保我院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不低于85%。加强学生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完善学生实习实训制度管理,建立教师到企业、院团一线参与实践锻炼制度,“十三五”期间派出教师到企业、行业参加实践锻炼不低于200人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技术能手到学院担任实践课教师,参与我院教学指导工作。
7.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发挥学术委员会义务职能,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创作促教学,加强对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研究,完善学院科研创作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对教师科研创作能力的培养,建立学院科研创作出版基金,建立教师参与科研创作项目的申报和资助机制,鼓励教师将个人知识储备转化为科研成果,编著富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教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艺术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专任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或进行艺术创作演出、作品展览达2篇或2个以上,使取得厅级教研科研立项5-8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不少于1项,出版教研、科研学术专著及教材5-10部。
8.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为目标,始终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各种形式,宏观指挥和管理,从各个层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结合文化艺术大类学生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强调实践育人环节,以各种艺术形式为社会进行主流思想政治宣传教育。
9.校园文化建设。公开征集明确学院统一的VI标识,展现学院形象,确定学院校训、校风;开展校风、教风、学风活动,使之成为学院规范办学、赢得社会声誉的长效机制;利用文明宿舍、优秀班集体评比活动,利用校园责任卫生区域评比活动,利用外宾来访、入学(毕业)典礼、主题宣传文艺活动等形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电影、校内实习实训基础、表演专业公开课、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等措施打造具有文化艺术大类院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10.对外交流办学。立足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沃土,顺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我院教育国际化进程,逐步实现办学国际化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努力扩大对外交往的能力和范围,力争使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纳入云南“桥头堡”建设项目,建立开放的办学体制机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合作,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扩大对外交流,与国外2—3所学校建立对口交流合作关系,师生对外交流不低于200人次,在互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使我院留学生数量达到30人以上。
二、现有专业(专业群)基本情况

专业(专业群)设置是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目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我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核心。专业设置与调整要根据地方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与高等教育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协调,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突出重点,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专业群)结构布局。

(一)我院专业(专业群)分布结构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10号)中所设的专业大类,我院共开设文化艺术大类专业(三年制大专)25个,五年制大专专业10个,八年制大专4个,中专专业17个,目前招生专业有三年制大专20个,五年制大专8个,八年制大专4个,中专10个,2015年在校生规模为2708人。在校生规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表演艺术类共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曲表演、影视表演、表演艺术五个专业,2015年在校生规模三年制大专374人,五年制大专457人,八年制大专104人,中专379人。表演艺术类五个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为1315人,占全院在校生总数的48.6%。这几个专业属于我院传统专业,专业(专业群)分布密度较高。

2.艺术设计类有电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七个专业,2015年在校生规模三年制大专543人,五年制大专273人,共计816人,占全院学生总数的30.1%。专业分布有差异,如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校生比例一直较低,现有三、五年制在校生仅89人,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三年制大专生为164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制大专生为142人。

    3.广播影视类、计算机类、语言文化类、文化服务类、旅游管理类、教育类、电子商务类、民航运输类等专业在校生规模三年制大专458人,五年制大专119人,共计577人。占全院学生总数的21.3%。这几个专业分布密度低,差异较大。

    (二)我院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院专业(专业群)设置已越来越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本能够遵循面向市场,服务社会这一原则,从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出社会职业技能岗位的需求状况,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各专业的发展规模不平衡,部分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建设缺乏针对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条件不够完善,专业(专业群)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充分的市场调研,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

2.专业重复设置比例较大,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存在趋同。

3. 师资结构和素质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个别专业受自身师资力量、办学资源以及行业背景等因素的限制,专业整合度不高,缺乏竞争力,难以集中资源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特色。

三、2016-2020年专业建设目标、思路、原则、内容

 (一)2016-2020年专业建设目标

以文化艺术大类专业为主,以滇剧、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特色,兼顾区域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发展道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艺术教育规律,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裁汰陈旧落后的夕阳专业、及时调整市场要求转变的专业方向,增设能够培养社会急需的文化艺术人才的朝阳专业,构建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专业(专业群)结构。

(二)2016-2020年专业建设思路

到2020年,使我院比较成熟的高职专业总数稳定在30个左右,专业资源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为培养适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提供条件。在现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基础上,新增2个以上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使我院省级特色专业达3个以上。建设7-8个专业方向明确,辐射力强、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较雄厚的院级重点专业,形成一般专业、院级重点专业、省以上特色专业共同发展的金字塔型的合理专业梯队。积极申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三)2016-2020年专业建设原则

1.围绕定位,明确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把握发展机遇,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坚持专业与市场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原则,使目标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2.特色立校,创新发展。注重分析研究国家和省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发展趋势和有关政策,结合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发展条件,制定发展措施,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彰显办学特色。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国情、省情、校情,调整控制重复专业,优先发展重点专业,做到统筹规划、分层建设、分步实施。

4.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培植新增专业,既要优先发展重点专业,又要注重相关专业(专业群)建设,以点带面,以群撑面,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四)2016-2020年专业建设内容

1.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建立院级重点专业建设机制。加大以戏曲表演、舞蹈表演等专业为代表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力度,在院级重点专业立项的基础上,新增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到2020年,分批有序建设6个以上专业方向明确、辐射力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完备的省级特色专业,构建一般专业、院级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共同发展的金字塔型的合理专业梯队,形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特色的专业(专业群)结构。

2.调整在全省控制布点的专业和重复设置过多的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

3.调整完善学院区域专业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设立由30%以上的成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用人单位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培植新增“适销对路”的专业,重点培植新增专业12个,如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艺术休闲旅游、花卉与美食、民族民间工艺、古滇历史遗存等专业或产业,使我院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拟重点培植新增专业如下表。

序号

时  间

专业名称

专业

代码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备注

01

民族表演艺术

(魔术表演)

650301

 

 

 

 

 

 

02

艺术教育

(艺术体育教育)

670117K

 

 

 

 

 

 

03

舞台艺术设计

与制作

650218

 

 

 

 

 

 

04

歌舞表演

650203

 

 

 

 

 

 

05

播音与主持(婚礼主持与策划)

660202

 

 

 

 

 

 

06

美容美体艺术

650123

 

 

 

 

 

 

07

首饰设计与工艺

650118

 

 

 

 

 

 

08

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古滇历史遗存)

650307

 

 

 

 

 

 

09

烹调工艺与营养(花卉与美食)

640202

 

 

 

 

 

 

10

体育艺术表演

670407

 

 

 

 

 

 

11

休闲服务与管理(艺术休闲旅游)

640106

 

 

 

 

 

 

12

待定

 

 

 

 

 

 

 

 

共计:12个


四、专业建设举措及保障

(一)专业建设举措

1.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引领,打造竞争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应立足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表演艺术传统优势专业作支撑,遵循在发展中完善的思路,做精做强传统优势专业,分批有序建设重点专业,积极打造特色专业,科学培植新增专业,促进学院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形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特色的专业(专业群)结构。

我院是云南省惟一设有花灯、滇剧表演专业的教育机构,是我省惟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滇剧”的保护与传承基地。作为省内惟一的省级戏曲表演特色专业,以边疆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为底蕴,以花灯、滇剧传统表演艺术为传承载体,已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和戏曲行业特色的专业优势;我院舞蹈表演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是西南地区办学历史悠久的舞蹈教育机构之一,自1959年开创云南舞蹈教育的先河以来,以鲜明的专业特色享誉于云南艺术界,云南省各级专业院团和文化战线80%以上的舞蹈表演人才都毕业于该专业,被誉为“云南舞蹈家的摇篮”;音乐表演作为学院的重点传统优势专业,曾培养了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家李心草为代表的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校友,近年来,实施“优生特培”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我院杂技表演专业是国内惟一以杂技表演艺术职业化教育为主旨的高等艺术院校,首创杂技表演专业(八年制大专)试点教育教学改革,填补了我省乃至全国杂技表演专业在高等艺术院校的空白;我院传媒艺术系在原美术系基础上成功实现转型,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已逐步形成集现代舞台设计、数控电脑灯光运用技术、三维立体呈现技术为代表的专业(专业群)结构;肩负学院专业孵化器使命的综合艺术与公共管理系,在做精影视表演、艺术教育、航空服务、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培植新增专业,拓展新的专业方向,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虽然以上专业从不同层面体现了我院的办学特色,但是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该不断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

2.调整优化专业(专业群)结构,彰显专业办学特色。我院在特色专业建设上虽然具有特色优势,但是专业建设仍缺乏整体规划,以致专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有的专业设置过于随意,专业与市场的结合度不高,存在重复建设的状况。部分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师生比倒挂;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中、高职衔接度不够,专业设置(申报)对社会、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调研论证不够充分。传统老牌专业对市场的敏感度较差,不能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做好专业的持续改进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因而,要强化学院特色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淘汰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度不高、适应性不强的专业,十二五期间,我院获批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文物鉴定与修复、乐器制作与维护等新增专业5个,未来还将恢复建设传统舞台美术等传统优势专业。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优生特培”、“民族技艺传承”多样化人才培养。依托云南文化艺术职教集团,创新驱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建设,发挥学院东南亚艺术团、实验杂技团以及文化大大篷车等优势,为学生搭建“校中团、团中校”舞台艺术实践平台,构建辐射全省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生态采风基地,构建文化艺术大类专业面向社会特别是旅游市场开放,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融“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舞台实践-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全真全程”实践育人基地。

3.教学“质量工程”是国家在新时期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过去十二五期间,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关心下,我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已突破40项。未来五年,我院将积极申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示范点、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信息化建设与提升工程、教学名师、教学名师工作室、省内青年访问学者、规划教材建设等项目申报,力争教学专项建设资金,改善我院办学条件,促进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4.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依据学校章程,充分发挥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云南民族技艺行业指导委员会、云南文化艺术行业指导委员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及云南文化艺术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使“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更加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指导服务我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入实施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充分发挥252职业技能鉴定所及文化部、人力资源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多方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鉴定。

5.以“双师型”为目标,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我院教学质量,创新发展学院特色,顺利通过特色评估的保证。我院现有教职工271人,专任教师195人,占教职工总数64.6%,“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未来五年我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目标,因此,提升以“双师型”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未来五年将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考研及申报职称。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依托“云南省高校教师培训中心”、“云南文化艺术职教集团”及“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资源优势,为教师发展、技能培训、教学研究、交流学习提供支持,通过选派青年访问学者、教辅人员,实施省培、国培计划,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一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建设师德高尚、锐意创新、团结协作、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管理团队及科研创作团队。通过制定《专业带头人选聘管理办法》、《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办法》,遴选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育校、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名师,探索教师动态编制管理制度,制定《教师管理手册》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通过举办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代演”,切实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聘请来自学校、行业、企业专家及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如奥运会闭幕式总导演陶春,梅花奖得主陈亚萍等一批在行内、业内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现一线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就业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一)确立教学中心,完善教学管理。按照现代大学制度,依据学院章程,在学院“一体两翼”发展目标定位下,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体,以教学科研创作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两翼,在不同办学形式上落实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加强对教学运行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快速提高。

(二)明确办学定位,确保专业规划实施。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方向,植根舞台,服务云南,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确保学校专业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学院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亲自主持专业建设工作,研究确定专业的总体建设方案,全面统筹学校专业建设工作。

(三)整合师资队伍,提升综合素质。依据《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培训计划》对新晋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强化教师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文艺院团实践锻炼的制度。创新完善教师培养模式和途径,多渠道、全方位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强化教师双师素质能力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学缘结构,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指导,为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注意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四)依托职教集团,充实办学资源。2009年初成立的云南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为逐步建立、完善一条龙式的“产、学、研”办学链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学院与职教集团其他理事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等方面的互通合作,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信息的同步、无缝衔接,将现有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提升,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充实、整合我院的办学资源,在互相依存的基础上,实现校企一体共同发展。

(五)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在解决专业建设资金问题方面,按照“财政投一点,自己筹一点,社会融一点”的原则,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为专业建设发展及学院未来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持保障。

根据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添置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保证年均设备投入不低于30万,逐年扩大专业建设经费,设立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专业教学资料经费投入,结合校园改扩建工程建设,加快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具有职业艺术教育特点、装备水平高,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省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大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2015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