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与创新:
哈尼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个性特点突出、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不能解决的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一)课程将哈尼民族民间舞独特语汇棕扇、木屐、得拔磋、铓鼓及基本动律组合进行科学系统的规范,提高其训练价值,增强表演性和观赏性,并推广至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这正是创新之处。具体内容如下:
1.“铓鼓舞”柔中带刚、节奏鲜明、气势宏大,充满内在的力量,一般为男性舞蹈。韵律特征:双腿保持屈膝,腿快抬慢落,有韧性,舞姿多为变腰摆腿,上下起伏,朝前退后,反复变换。
2.“棕扇舞”柔和优美、节奏缓慢,韵律特征:双膝微屈,上下起伏均匀,重拍向下,左右拧身,双手随身体上下左右拧动,整体动作配合默契,形成特殊的风格韵味。
3.“得拨磋”舞蹈轻盈欢快、动作奔放,韵律特征:拍手、双脚跺踏、蹲颤等特点。
4.“木屐舞”表演时根据哈尼族支系——叶车人传统的乐作舞和祭祀舞改编而成。通过叶车姑娘的木屐和肢体语言,丰富多变的队形、节奏、新颖的服饰形象,不但形似西方的踢踏舞,还更具有东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韵味。基本动作元素源于哈尼族的劳作舞和祭祀舞蹈《棕扇舞》,特点比较凝重,节奏丰富多变。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掌握哈尼族“铓鼓舞”、“棕扇舞”、“得拨磋”、“木屐舞”的动律特点、节奏特点、风格特征和民族历史文化背景,提高肢体的表现力与适应能力。
(二)创新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通过实地考察、民间采风,搜集原始材料,进行组织整合,拟对八个哈尼族舞蹈基本动律组合进行深入研究,并运用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中去。八个组合包括:点步组合、跳步组合、手位组合、铃舞组合、体态和动律组合(棕扇舞)、跟踏组合(木屐舞)、铓舞动律组合(男)、鼓舞动律组合(男)。
深入哈尼族居住区,了解哈尼族的生产、生活习惯,从中提炼出舞蹈动作元素,结合舞蹈教学规律,创新发展出一套规范的、有训练价值的教学组合。
通过日常教学把创作的基本组合再进行加工、提炼,向剧目过渡。同时,对组合教材形势进行研究,把哈尼民族民间舞独特语汇分为棕扇、木屐、得拔磋、铓鼓四大类,采用民间舞编排法,运用基本动律元素,加入有价值的动作训练、方法,提高观赏性,传承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运用其独特语汇推广至教学实践中,丰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种类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本课程以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1)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剧目表演实际,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2)通过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构筑课程内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并提供多种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必要的学习反馈意见。
(3)利用实训基地的优势、提供的哈尼族剧目表演的需要与学习结合,在校内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4)教师指导方式改革教学实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四)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哈尼族舞蹈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对哈尼族代表性舞蹈如铓鼓舞、扇子舞等的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2.对哈尼舞蹈文化艺术、文化内涵及艺术源流的探析;3.关于哈尼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及前景展望;4. 以某个哈尼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为案例进行的研究。而目前的研究较为片面,不够系统,对哈尼族舞蹈的研究仍较为简单,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哈尼族舞蹈研究中,李金印、刘金吾共同编著的《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1999)关于哈尼族舞蹈的研究较为全面,分析了哈尼族的居住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对哈尼舞蹈形成的影响,介绍了哈尼族代表性舞蹈,“阿腊撮”、“铓鼓舞”、“扇子舞”、“莫撮撮”和“阿迷车”,以及地区特有舞蹈如“木雀舞”、“碗舞”等,并分析了其风格特征及其形成与变异,另外还编写了哈尼族舞蹈基本训练教材。《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较为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哈尼族舞蹈,从哈尼族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入手,深入人民生活调查,反映了哈尼人民原生态的舞蹈图景,起到了保护哈尼人本土的原生态舞蹈的作用。但是,由于过于生活化,对于实践教学而言缺少训练价值,我舞蹈系基于对哈尼族舞蹈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研究,将哈尼族舞蹈组合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并将这些组合编写为训练教材,运用到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为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做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