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成效
(一)深化“校企一体,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线,深化“校企一体,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市场人才供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全省对戏剧表演行业及岗位群的需要以及应用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同时根据企业对戏剧表演专业毕业生从业资格及职业能力要求,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以毕业生就业岗位职业关键能力要求为导向,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制定了滇剧、花灯“多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及企业岗位需求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加快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与云南省滇剧院“订单式” 培养滇剧六年制中专共同招收56人,贵州省花灯剧院“订单式” 培养三年制中专共同招生28人。2014年云南省花灯剧院“订单式” 培养花灯表演五年制大专共同招收56人,镇康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订单式” 培养三年制中专共同招生17人。与校企合作探索符合戏曲表演教育课程建设发扬戏曲教学 ,部分专业学科的教学专门聘请剧团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演员担任,“以戏促功”、“剧目带动教学”优良教学传统,加强早晚功基本功训练,探索,鼓励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试考核办法。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组织校企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施项目教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真实地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戏曲表演专业核心课,利用技能大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多方结合,最终直接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二)校企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有关专业教师与订单培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课程体系调研。通过充分深入的市场调研,对行业发展前景与需求、校企深度合作企业用工趋势、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做了全面的分析,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修订了戏曲表演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了适应戏剧表演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加强。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教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
1、 校内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以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实训基地体制和校内实训特色为重点,不断优化实践育人环境,强化实践育人内涵,完成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013年专业建设首先从完善校内实训设备上入手,添置、更新了部分教学设备。主要用于计划中的实训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校内建成以先进的实践、实训条件为基础的融教学做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实训需求。
2、 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建设顺利
建设一年多来,重庆长寿古镇、牟定左脚演艺公司、官渡古镇等单位合作建设了校外学生实训基地,满足了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实习需要。经过多方努力,安排部分三年级学生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并由企业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校内导师下企业,实时跟踪了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014年8月组织2012级八年制大专学生杨竣宇、彭琛然参加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 ,参赛剧目《刘成看菜》,并荣获金奖。
2014年11月由杨澍、马良华老师编写剧本,戏剧系教师马丽、金正明执排,教师姚沛伶、12级学生杨竣宇、彭琛然参演的花灯小戏《路灯下》参加在宣威举办2014年云南省花灯艺术周剧(节)展演,获花灯小戏二等奖 。
2014年10月组织师生参加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滇剧剧目《武松打店》获二等奖 。
我系十分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2014年10月举办学生技能大赛,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通过这次参赛,师生们开阔了视野,既肯定了我院自身的办学特色与长处,也学习了兄弟院校的优点。
通过参加各类大赛,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中心
1.校企结合,完善课程体系
一年多来,经过社会需求调研,依据岗位任职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根据各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使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按照“职业岗位→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标准→知识技能要点→技能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路径进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进行课程内容优化,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实训教学逐步实现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2.完善教学文件,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①根据艺术领域的新发展和岗位要求,以前瞻性的视野来设置课程体系; ②以产学结合为切入点,设计“2+1”(三年制大专)或“3+2”(五年制大专)课程体系,即头两年或头三年强调学生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后一年或后两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③根据市场“能演、能唱、能跳、会编”需求,设计专业“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例如增设戏曲编导、戏曲舞蹈设计、戏曲音乐设计等课程,对歌舞和戏曲表演技能训练已见成效。④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⑤积极培植特色课程。
(3)加强质量工程与特色专业的建设
重点建设云南省戏曲表演特色专业、云南省花灯优秀教学团队,金正明名师工作室,加强院级《戏曲武功》课程及滇剧教学团队建设。
完善《云南花灯唱腔》、《云南花灯舞蹈》、《表演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出版工作。
以院级《戏曲武功》课程建设为龙头,通过采风、向专家学习等方式收集整理戏曲武功素材。
《戏曲把子》课程申报精品视频。
校本教材《花灯剧目排练》的整理并打印。
金正明工作室抢救整理花灯唱腔150首并制作成伴奏音乐;出版发行光盘《白扇记》、《还魂记》、《蟒蛇记》、《柳荫记》等100余碟;计划出版《云南花灯精品唱段100首》。
(六)毕业生社会反映良好
通过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信息反馈调查,毕业生在业内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为本地区的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花灯专业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自觉担当起培养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花灯的文化使命,建设面向云南省、辐射全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戏曲表演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