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试点项目先进典型推荐表

作者:keyanchu 来源:科研处发布时间:2015-04-16阅读:20396

  


云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试点项目先进典型推荐表

 

 

 

 

项目名称: 创新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健全艺术职业教育体系 

立项时间: 2011年          

项目单位: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牵头部门:  戏剧系          

联系电话:  8427730             

E-mail:  403939096@qq.com     

填表日期:  2012年10 月11 日

 

 

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印制

 

内容摘要

一、改革背景改革背景

滇剧、云南花灯是云南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载体,其繁荣发展对促进云南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滇剧被誉为“滇粹”,云南花灯被誉为“艳丽的山茶花”,在中华民族戏剧百花园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恒久的价值。经国务院批准,花灯、滇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滇剧、花灯表演专业始建于1956年,是我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花灯”的唯一传承基地。1956年至今,五十多年戏曲教育教学培养花灯、滇剧两个专业学生2000多人。在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人才。杨学进、马薇、黄绍成已成为歌唱家。陶增义、包钢、张洪明是云南省知名的编剧,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社出版了各自的剧作集。王玉珍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包钢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金孔雀奖”金奖。甘昭沛、包钢、孙晋昆、黄绍成、王润梅等被评选为云南省“四个一批”艺术人才。我院创作的优秀剧目《水竹箐的阿妮妹》、《金碧坊》、《大山作证》、《青春的味道》、《白扇记》等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

我院滇剧、花灯表演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专业,教学水平得到省内艺术教育界、艺术行业界的公认,云南省95%以上的滇剧、花灯艺术人才毕业于我院。现我院设有戏剧表演专业滇剧表演与花灯表演方向(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八年制大专),共有在校学生257 名。学院有一支教学与舞台表演经验丰富,深受学生与群众喜爱的师资队伍,一直坚持传统与核心技艺为主的培养模式,秉承系统的院校传承方式,对滇剧、花灯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近年来,我院与“三亚万达演艺公司”、“张家界天下凤凰”、“九寨天堂”、“重庆长寿古镇”等等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达成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协议,满足了学生在艺术实践、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择业创业等方面需要,同时为教师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创造条件。2011年我院与官渡滇剧花灯传习馆长期合作,挂牌建立了滇剧、花灯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学院办学校企合作、传承与民间传承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院滇剧、花灯教育教学面临着生源减少、戏曲观众锐减、艺术院团裁减、经费短缺等困难,办学步履维艰。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滇剧、花灯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开展其传承与保护的具体工作,我院锐意改革,积极开展创新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艺术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体制改革。依托云南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探索符合戏曲表演艺术规律的“多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人才培养

    1注重综合性应用型艺术“通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素质能力,除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要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中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结构,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区域文化选择等问题,使其更具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是“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也是人才市场需求观的需要。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艺术人才。

 2、加强对艺术“精英”的重点培养与投入

 实施优生特培,“精英”艺术人才的培养,大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高强度的专业训练,使其达到所从事某种艺术专业相当水平,并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高、精、尖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在课程设置、分量比例有所调整,加大所改专业的课时,增加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自由外,还要选择最好的教师,最好的环境以及创造最好的条件,包括交流,实践以及加大经费上的投入和保障,才能打造出知名的品牌人才。

当然,艺术教育也不能和德育教育割裂开来,学校的教育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做人。有才无德是蠢才,有德无才是庸人,高、精、尖艺术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德才兼备既红又专

(二)改革举措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推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校的实际,适时制定、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的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教学工作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加强对戏曲表演特色专业教学点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戏剧系自己成立了由本系特色专业教学建设工作小组和校内外教育、云南戏曲艺术专家参加的特色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以确保戏曲表演特色专业教学点的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3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企业参与共同开发教材,鼓励教师进行教法改革,引导教师创新,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促进教学现代化。

4加强质量工程和科研创作建设,要以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科研创作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有效提高戏曲表演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5、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戏曲教学视频、云南戏剧资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相关教学文件、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实训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精品视频、校内外实训基地训练项目等。

6、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促进考核体系完善。教学团队突出能力本位评价体系的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采取“弹性学分”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按课程模块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在考核评绩时实行: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展

示考核相结合、课堂知识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7、建设学生职业发展信息管理机制与管理系统,进行第三方评价,为分析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工作岗位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8、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滇剧、花灯为代表的云南地方戏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为社会市场和文化艺术产业培养高技能的戏曲表演类人才。

(三)重要会议、活动

1、贵州花灯剧院、大理白剧团、曲靖滇剧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两家单位各领导分别观摩了贵州班、大理白剧定向班和曲靖滇剧花灯表演定向班学生20132014学年度学期期末考试,考试结束后两家单位领导与戏剧系领导、戏剧系教研室主任召开教学会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调整等教学工作应征求企业或行业的意见,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2014年与云南省花灯剧院、镇康县文体局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企业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3、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

4、2014年8月组织师生参加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2012级八年制学生杨峻宇荣获少儿金梅花称号。

5、2014年8月组织教师到中央干部管理学院学期舞蹈、戏曲的教学。

6、2014年10月组织部分学生教师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

7、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戏剧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切实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2014年11月13日戏剧系举办学生技能大赛,共分为基训、武功技能大赛、身训技能大赛、戏曲声腔技能大赛、剧目排练技能大赛,参赛选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展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此次比赛,由校内外组成评委,以公开公证的态度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多个奖项。

 

三、主要成效

(一)深化“校企一体,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线,深化“校企一体,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市场人才供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全省对戏剧表演行业及岗位群的需要以及应用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同时根据企业对戏剧表演专业毕业生从业资格及职业能力要求,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以毕业生就业岗位职业关键能力要求为导向,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制定了滇剧、花灯“多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及企业岗位需求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加快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与云南省滇剧院“订单式” 培养滇剧六年制中专共同招收56人,贵州省花灯剧院“订单式” 培养三年制中专共同招生28人。2014年云南省花灯剧院“订单式” 培养花灯表演五年制大专共同招收56人,镇康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订单式” 培养三年制中专共同招生17人。与校企合作探索符合戏曲表演教育课程建设发扬戏曲教学 ,部分专业学科的教学专门聘请剧团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演员担任,“以戏促功”、“剧目带动教学”优良教学传统,加强早晚功基本功训练,探索,鼓励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试考核办法。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组织校企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施项目教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真实地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戏曲表演专业核心课,利用技能大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多方结合,最终直接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二)校企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有关专业教师与订单培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课程体系调研。通过充分深入的市场调研,对行业发展前景与需求、校企深度合作企业用工趋势、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做了全面的分析,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修订了戏曲表演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了适应戏剧表演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加强。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教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

1、 校内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以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实训基地体制和校内实训特色为重点,不断优化实践育人环境,强化实践育人内涵,完成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013年专业建设首先从完善校内实训设备上入手,添置、更新了部分教学设备。主要用于计划中的实训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校内建成以先进的实践、实训条件为基础的融教学做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实训需求。

2、 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建设顺利

建设一年多来,重庆长寿古镇、牟定左脚演艺公司、官渡古镇等单位合作建设了校外学生实训基地,满足了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实习需要。经过多方努力,安排部分三年级学生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并由企业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校内导师下企业,实时跟踪了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014年8月组织2012级八年制大专学生杨竣宇、彭琛然参加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 ,参赛剧目《刘成看菜》,并荣获金奖。

2014年11月由杨澍、马良华老师编写剧本,戏剧系教师马丽、金正明执排,教师姚沛伶、12级学生杨竣宇、彭琛然参演的花灯小戏《路灯下》参加在宣威举办2014年云南省花灯艺术周剧(节)展演,获花灯小戏二等奖 。                                    

2014年10月组织师生参加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滇剧剧目《武松打店》获二等奖 。 

我系十分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2014年10月举办学生技能大赛,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通过这次参赛,师生们开阔了视野,既肯定了我院自身的办学特色与长处,也学习了兄弟院校的优点。

通过参加各类大赛,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中心

1.校企结合,完善课程体系

一年多来,经过社会需求调研,依据岗位任职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根据各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使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按照“职业岗位→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标准→知识技能要点→技能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路径进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进行课程内容优化,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实训教学逐步实现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2.完善教学文件,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①根据艺术领域的新发展和岗位要求,以前瞻性的视野来设置课程体系; ②以产学结合为切入点,设计“2+1”(三年制大专)或“3+2”(五年制大专)课程体系,即头两年或头三年强调学生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后一年或后两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③根据市场“能演、能唱、能跳、会编”需求,设计专业“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例如增设戏曲编导、戏曲舞蹈设计、戏曲音乐设计等课程,对歌舞和戏曲表演技能训练已见成效。④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⑤积极培植特色课程。

(3)加强质量工程与特色专业的建设

重点建设云南省戏曲表演特色专业、云南省花灯优秀教学团队,金正明名师工作室,加强院级《戏曲武功》课程及滇剧教学团队建设。

完善《云南花灯唱腔》、《云南花灯舞蹈》、《表演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出版工作。

以院级《戏曲武功》课程建设为龙头,通过采风、向专家学习等方式收集整理戏曲武功素材。 

《戏曲把子》课程申报精品视频。
校本教材《花灯剧目排练》的整理并打印。

    金正明工作室抢救整理花灯唱腔150首并制作成伴奏音乐;出版发行光盘《白扇记》、《还魂记》、《蟒蛇记》、《柳荫记》等100余碟;计划出版《云南花灯精品唱段100首》。

(六)毕业生社会反映良好

通过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信息反馈调查,毕业生在业内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为本地区的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花灯专业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自觉担当起培养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花灯的文化使命,建设面向云南省、辐射全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戏曲表演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推广意义

1、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滇剧、花灯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开展其传承与保护的具体工作,锐意改革,积极开展创新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艺术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体制改革。依托云南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探索符合戏曲表演教育规律、艺术规律的“多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工作。

2、  针对云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需求,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花灯的活态传承工作,进一步提高戏曲表演专业教学质量,使戏曲表演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戏曲表演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戏曲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强调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体系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把戏曲表演专业建设成为有较高知名度和示范性的特色专业。                              

部门或单位意见:

 

情况属实,同意推荐。               

 

                               负责人签字:

日      期:

检查组意见:

 

同意                 不同意

 

签   字:

日   期:

备注:自评报告正文字体要求

1.题目:小二号字,宋体,行间距32磅。

2.一级标题:小三号字,黑体。

3.二级标题:小三号字,楷体GB_2312。

4.正文:小三号字,仿宋GB_2312,行间距22磅,段前段后间距均为0。

5.其他:若表格不够填写,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