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试点项目先进典型推荐表

作者:keyanchu 来源:科研处发布时间:2015-04-16阅读:19230

 

附件2

 

云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试点项目先进典型推荐表

201310—201411

 

 

 

项目名称:  创新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艺术职业教育体系                           

立项时间:       201011                             

项目单位: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牵头部门:          舞蹈系                    

联系电话:          0871-68427643                     

Email               1124428807@qq.com               

填表日期:    2014     12       15      

 

 

云南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教育工作办公室

2014年印制

 

一、主要做法

1.创新高职教育模式。通过对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特别是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手段、理论化及体系化等关键问题,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特别是舞蹈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八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201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现已招收3届。对教学过程实施动态监控,跟踪教学每一阶段的数据,为修订完善八年制大专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提出理论依据。通过这种中高职衔接的培养模式,解决舞蹈表演专业培养“关键期”与高职招生、适龄就业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学历要求三个方面的错位,延长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舞台生命力,为实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转换开辟了渠道。

3.通过云南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建立实习、实训体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拓宽“订单”人才培养的渠道。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高舞蹈表演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并加强与校企的深度合作,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的同时,请企业参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订单”人才培养,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而是涵盖整个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化人力资源培养,企业从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介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我院的“订单式培养”定位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实现企业需要与舞蹈类专业育人之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使校企合作服务机制长期地、良性地发展下去,并且进一步服务于专业建设。就我院与云南省歌舞剧院“订单式”培养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花蕾班”为例,是学院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改革的典范;是第一个囊括了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的舞蹈表演班,针对培养对象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系列改革;采用两段式的培养方式,前3年在我院进行专业、文化课程的学习,后2年在省歌舞剧院实践学习,毕业后由省歌舞剧院安排就业。通过五年学习培养成为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民族舞蹈表演人才,成为云南省歌舞剧院最高水平的新一代舞蹈演员群体和云南民族舞蹈发展的生力军。

4.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进一步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育教学团队,丰富师资资源库,同时,为舞蹈艺术行业、企业中老专家、艺术家搭建起传承技艺,培养英才的平台。在提高我院舞蹈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本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按照“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并举的建设思路打造省级舞蹈表演教学团队,同时加大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科研骨干的培养力度。

5.深化课程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都突出职业实训能力和职业资格能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6.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及地方民族舞蹈体系的建立。对云南独有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整理出《哈尼族民族民间舞蹈》、《白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佤族民族民间舞蹈》等系统教材。整理和挖掘传统舞蹈资源,建立地方民族舞蹈体系,传承和传播云南边疆民族舞蹈文化。

7.深化教学和管理手段改革。人才培养在舞蹈技术技能教授的同时,给予学生实用的舞蹈文化知识,在艺术观念上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艺术趣味和理性,并在人才培养中形成共识;努力把舞蹈的“大众化”特性中的娱乐消遣、商品化的艺术淡化、消减,使之上升到美的范畴中去;同时,尽量将舞蹈艺术中的高雅成分和通俗艺术进行融通,让艺术走入平常生活去“化大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尝试推行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现代化管理手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管理效能,形成体现我院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

8.学院结合地处郊区的实际,对八年一贯制学生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并配备有生活老师,取得良好收效。

 

 

 

 

 

 

二、主要成效

1.课程改革初见成效。由于专业课程中开设了一系列能适应未来岗位需要的实践课,占课程总课时的80%。其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达98%以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近年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优良率达到85%;90%的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本专业学生的整体评价较高,其满意度较高。

2.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在办学模式上主动与云南的地域经济发展态势相适应,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设计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教学实践建立了一整套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开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云南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荣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舞蹈表演专业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梦幻腾冲”为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云南主题民族舞蹈剧目排练》、《哈尼族民族民间舞蹈》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舞蹈表演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舞蹈表演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资金支持;《舞蹈技术技巧》获批为“十二.五”规划教材;《哈尼族民族民间舞蹈》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获批为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舞蹈系被表彰为省级“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舞蹈系学生表演的原创教学剧目《咿板嘟》获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群舞组二等奖(为云南院校参加该赛事的最好成绩)、获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九届“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专业组金奖第一名(填补了我省院校舞蹈教育在该比赛中的空白),在2014年云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并获选送参加201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该剧目2013年获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文艺基金贡献奖”、2014年9月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评为第七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作品奖。第一届八年制大专学生参演的原创剧目《家园》2014年获云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

3.“订单式”培养规模扩大,程度加深,效益提高,项目驱动落到了实处。“订单式”培养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创新模式在一定规模内已经取得成绩。我院依托云南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为省歌舞剧院、大理州民族歌舞团等几家企业订单式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有效解决了一方面表演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艺术院、团缺少舞台骨干的难题。实现企业需要与舞蹈类专业育人之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建立了云南省歌舞剧院、境外实习实训基地---《吴哥的微笑》《辉煌新加坡》、民族村高原艺术团、九寨沟艺术团、圣火药业艺术团、丽江丽水金沙演艺公司、希夷之大理演艺公司、湖南张家界凤凰天下艺术团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开发的实习实训项目,产生了《梦云南》、《丽水金沙》、《梦幻腾冲》《烟雨张家界》等成果,社会反响巨大。丰富的实践课程为我院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实践舞台,通过顶岗实习,基地已录用了40%的学生。特别是自2011年开始为省歌舞剧院培养的25个少数民族舞蹈表演人才“花蕾班”(现已开办两届),受到省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旨在为云南每个少数民族培养舞蹈尖子人才,作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后备军及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人,通过培养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舞蹈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在云南乃至全国表演艺术教育具有示范性。第一届花蕾班学生二年级时参加云南首届电视舞蹈大赛,表演的舞蹈《坐上火车逛省城》获少儿组银奖。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仅用3年的时间培养了第一批花蕾班学员,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技能型、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花蕾班的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我院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特色,将成为云南省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成功典范。

4.逐步建立了具我院特色的实习实训管理体系。学院通过对多渠道,多层面实习实训的管理实践逐步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实习实训管理体系,使实践课在标准、质量、安全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5.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舞蹈教学最大弊端是:教学中只限于言传身授的模仿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人的动作模仿的接受能力,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选择与即兴训练相对应的教学法,这种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二是开放原则;三是启发原则。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企业参与共同开发教材,鼓励教师进行教法改革,引导教师创新,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促进教学现代化。建立专业教学课件库、学生专业实训实习资料库、优秀教师精品课程库等,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通过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并具有“引领”特色。舞蹈表演专业获批为“国家级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

6.通过舞蹈系的改革,促进了学院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使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功能更完善、质量更优良,同时也使学院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实力、办学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及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大大提升了我院的社会知名度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三、推广意义

1.“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表演艺术类人才的创新模式在一定规模内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有效解决了一方面表演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艺术院、团缺少舞台骨干的难题,随着我国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深入,“订单式”培养对于企业和院校都是一个双赢结果。这样的院团深度合作,是我省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创新,这种模式做精做强后,可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表演艺术教育的示范,它可以由一个专业,辐射到所有的表演艺术专业、所有的以培养表演艺术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其经济效益也很客观。

2.通过对该项目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总结,对所取得的成果的推广应用,让项目成果在全院、全省、全国18所职业艺术院校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内共享,达到相互学习运用教改成果,实现舞蹈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水平、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共同发展提高。以国家三部委“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舞蹈表演”项目建设为契机,创建优质示范点,培养大量符合民族文化产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舞蹈表演人才。

3.凸显高职表演专业教育特色,采取弹性教学方式,融“教、学、演”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既突出职业教育的导向,又体现艺术教育鲜明个性的特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真正实现企业需要与表演类专业育人之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缩减了毕业生到职业人的转换期,延长了演员的舞台生命力,为实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转换开辟了渠道。

4.对云南独有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整理出白族、哈尼族、傣族等系统教材,传承和传播云南独有民族文化,探索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舞蹈人才发展道路,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建设有一个功能较为完善、先进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艺术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可承担中国舞考级培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培训、中小学幼儿园舞蹈师资培训、北京舞蹈学院函授点培训,承担企业宣传文艺作品创作和演出服务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推动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真正体现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新局面。

5.促进多元化课程、精品课程的开发,文化与旅游互动、企业与市场互动、学校与企业互动,形成一股良好的循环纽带,真正走出一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双赢的良好路子。通过一系列深层次改革,为探索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规律进行了有益尝试,对艺术教育改革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促进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推动表演艺术教学剧目的创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探索成功经验;为云南丰富艺术资源的继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云南“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单位意见:

 

同意                不同意

 

                               负责人签字:

      期:

检查组意见:

 

同意                 不同意

 

   字:

   期:

备注:自评报告正文字体要求

1.题目:小二号字,宋体,行间距32

2.一级标题:小三号字,黑体。

3.二级标题:小三号字,楷体GB_2312

4.正文:小三号字,仿宋GB_2312,行间距22,段前段后间距均为0

5.其他:若表格不够填写,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