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党建网/基层党建

喜迎建党100周年暨2020年西山区大中小学“支部书记论坛”和“思政铸魂”畅谈会圆满举行

作者:党委组织部 来源:发布时间:2020-12-17阅读:12202

  喜迎建党100周年暨2020年西山区大中小学“支部书记论坛”和“思政铸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畅谈会,于2020年12月15日在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学楼圆满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共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委员会和中共西山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活动的开展旨在整体提高学校基层党建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总结分享成功经验,共同探讨工作难点,搭建校际学习、活动和交流实践平台,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办人民满意教育。

  西山区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王仁潮、学校党委书记刘鉴允,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旭康,党委委员、副院长栾亚敏,党委委员、副院长孙鹤瑜,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左欣悦,党委委员、音乐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张觅出席会议,学校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学校党委副书记马武宏主持。

  学校党委书记刘鉴允同志致欢迎辞,他指出,大中小学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夯实党建基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把党的基层组织建成团结、凝聚党员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同时他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和希望,一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和主渠道作用,增进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努力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引领者、实践者、推动者;二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要求,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善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最后,希望各位老师以此次交流为开端,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探索党建、思政工作新模式、搭建新平台,推进共建班子、共带队伍、共同活动、共促发展、共享成果,构建大中小学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互促共赢的党建工作共同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西山区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王仁潮同志对西山区教育体育局党建和教育工作概况,特别是西山区“146”党建工程,即“一个引领、四个平台、六大工程”和“三名工程”实施,以及西山区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作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希望将此次活动的创新形式常态化,西山区教育体育局也将一如既往关注、关心、支持学院发展,持续推进西山区大中小学党建和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来自西山区6家中小学幼儿园和我校基层党组织的11名书记、校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就党建和思政工作作交流发言。

  戏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杨澍以“守正创新、思政铸魂”为主题,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点,对探索党建工作模式、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和专业课程建设之中作了经验交流。

  棕树营小学书记、校长胡维群同志以“守教育初心、担教育使命”为主题,对思政课程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参与和思政队伍建设前景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

  徐霞客中心学校书记李玉琼同志以“弘扬徐霞客精神,为学校发展做‘+’法”为主题,立足支部书记的职责,强调了支部书记要做思想的领跑者,加强党政合力,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亮点树品牌,为学校发展做+法,以“霞客文化 滇池情怀”作为党建特色项目,创新开展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

前卫幼儿园书记、园长张萍珍同志以“强堡垒、树旗帜、齐参与、党建引领向更高目标迈进”为主题,就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做实五篇文章”作了交流发言。

  书林二小书记赵映红同志以思想政治课的的基本功能和任务为线索,从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大课堂要结合起来的角度,有联系、有重点的分享了思政课与活动结合开展的情况,以及育人效果。

  

  通识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教研部主任何来标、度假区第二小学书记王丽、西山区实验中学教务处处长毛建明等同志以“擦亮育人成长底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课堂教学为主体,网络教学为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探索”等为主题,从“党建带关键,合力促五育”“以爱育人、以德育人、以史育人、以美育人、以智育人”的多元化立体育人体系等不同视角,探讨交流了工作思路、课程思政、育人举措等话题,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活动中,全体参会人员还现场观摩了戏曲学院、舞蹈学院、杂技与体育艺术学院课程思政课堂教学。

  学校党委副书记马武宏总结指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在省委教育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是各校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的一次思想碰撞,是推进大中小学党建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是新时代党建和思政工作共商、共建、共享的积极探索,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取得更好成效拓展了新的思路、形式和实践。